大豆褐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影响大豆叶片
大豆褐斑病,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以危害大豆的叶片为主,发生比较普遍,在我国大豆种植区基本都有分布。不及时防治,对产量有不小的影响,本篇内容将详细为大家介绍大豆叶斑病的相关知识。
大豆叶斑病的病菌为大豆球腔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查询专业资料,该病菌子囊壳为...
危害症状大豆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茎、荚也可受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发病始于底部老叶,逐渐向上蔓延。子叶受害,病斑不规则形,呈暗褐,上生微小黑点。真叶染病,初在叶正反面密生褐色小斑点,斑点周围褪绿,后扩大成不规则形或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的棕褐色病斑,直径1~5毫米不等,病斑具轮纹上散生小黑点,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块,致叶片变黄脱落。茎和叶柄染病,病斑暗褐色短条状,边缘不清晰。豆荚染病,荚面上生不规则棕褐色斑点。
大豆褐斑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茎、荚、籽粒,对叶片和籽粒的危害更为严重,受害叶片可布满病斑,造成叶片提早枯死,一般可造成减产12%~15%,严重时产量损失达50%以上,对大豆产量影响显著。
大豆褐斑病的防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防治方法 | 具体措施 |
---|---|
选用抗病品种 | 根据当地种植条件和病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 |
茬口轮作 | 与非豆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减少病原菌积累。 |
合理密植 | 合理调整种植密度,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
药剂防治 | 发病初期喷药防治,隔10天左右1次,连续1~2次。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8%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等。 |
大豆褐斑病又称大豆褐纹病,在我国华东、东北、西南等地区均有发生,一般发生在底部老叶上,严重时,茎、荚也可被害,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
选用抗病品种
茬口轮作
合理密植
药剂防治
病害概述病害初期,叶片上会出现褐色小斑点,因为病情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叶片颜色变黄,最终可能导致叶片脱落。若病情严重,整片大豆田将损失惨重。
发生特点与原因大豆褐斑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品种等因素密切相关。种植密度过大、排水不畅、土壤贫瘠等都可能导致病害的蔓延。
具体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性差、土壤排水不良等因素可加重病害。病残体上越冬的分生孢子器释放出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侵染大豆底部叶片,引起发病,随后向上蔓延。
防治策略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大豆品种,是防治褐斑病的第一道防线。
2. 茬口轮作:与非豆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以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4.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施。
案例分析在某大豆种植区,由于连续种植大豆,土壤肥力下降,同时排水不畅,导致该地区大豆褐斑病严重。针对这一情况,当地农户采取了以下措施:
3. 改善排水条件:加大排水力度,减少田间积水。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地区大豆褐斑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产量也得到了提高。
未来展望因为大豆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大豆褐斑病的防治问题日益突出。未来,应加强大豆品种的抗病性研究,推广抗病品种;同时,加强田间管理,改善种植环境,降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