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花卉

豆野螟在扁豆上发生严重,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一、豆野螟的发生规律

豆野螟MaracaTestrlalisGcycr,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响水县扁豆作物上的主要害虫。1999年春我县从苏南引种1.3公顷红镶边绿扁豆,到2005年已发展近667公顷。豆野螟的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一般1年发生5代,生长适温25~29℃,当年以第二代、第三代发生严重,第五代较轻。

豆野螟在扁豆上发生严重,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时期 形态特征 为害习性
乳白色,2~5粒并叠产在一起,多数是散产 产在花蕾、花瓣上,然后苞叶、花托,少数产在嫩叶或茎上
幼虫 初孵幼虫为乳白色,头部黄褐色,体长约3毫米 为害花蕾、花瓣、嫩荚等,取食花器、幼嫩子房和花粉
长椭圆形,黄褐色,体长约10毫米 在土壤中化蛹
成虫 灰褐色,触角丝状,前翅有灰褐色斑纹,翅展约15毫米 雄蛾有趋光性,雌蛾无趋光性
1.农业防治

在豆野螟每代产卵初期至盛末期,要及时整蔓造型,剪除无效嫩头,减少落卵量。

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荚,以及冬前要耕翻冻垡,减少田间虫源。

合理轮作,避免连续种植豆科作物,减少虫源积累。

利用防虫网覆盖扁豆,切断虫源传播,对豆野螟及棉铃虫等害虫均有一定的防效。

采用黄板、蓝板等诱捕成虫。

主要掌握在每代次的蛾卵始盛期至卵孵盛期进行,用药时间在上午8∶00~10∶00。

始花期第一次用药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或52.5%农地乐乳油或5%锐劲特悬浮剂1500~2000倍液喷雾。

隔2~3天后,可选用2.5%敌杀死乳油或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5%锐劲特悬浮剂或10%除尽悬浮剂1500~2000倍液。

豆野螟是一种对扁豆产量影响极大的害虫,通过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药剂防治等多种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豆野螟的发生和为害。在生产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措施,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豆野螟在扁豆上发生严重,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的内容讲完了,现在看豆野螟防治:案例解析与未来趋势。

金锄头农业技术库扁豆虫害防治,豆野螟的发生世代有重叠现象,但成虫产卵有很强的选择性,90以上的卵粒产在含苞欲放的花蕾或花瓣上,初孵化的幼虫就能蛀入花蕾或为害花器,取食幼嫩子房和花粉,不久被害花蕾同幼虫一起掉落,幼虫 返回植株,转移为害。

豆野螟在扁豆上发生严重,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2002年春进行18目白色防虫网覆盖扁豆控虫试验,利用防虫网覆盖扁豆,可切断虫源传播,对豆野螟及棉铃虫等害虫均有一定的防效。

据我们近年来的调查,豆野螟是扁豆生产上发生最主要的害虫,对扁豆的生长及产量影响最大,一般损失可达15%~30%,严重的可达60%以上。为此,我们对该虫在扁豆上的发生及防治技术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现将结果如下:

豆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具有螟蛾科昆虫的主要特征。

豆野螟是一种寡食性害虫,主要寄主是各种豆科作物。其中又以扁豆、四季豆、豇豆和红小豆为主,然后是绿豆,黄豆上未见到豆野螟为害。

上海地区豆野螟在扁豆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初步研究。花蕾期、幼荚期和成荚期受害,造成大量落蕾、落花幼荚;转色成荚期受害,严重影响食用和商品价值,影响豆品出口外销。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在豆野螟每代产卵初期至盛末期,要及时整蔓造型,剪除无效嫩头,减少落卵量。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荚,以及冬前要耕翻冻垡,减少田间虫源。

主要掌握在每代次的蛾卵始盛期至卵孵盛期进行,用药时间在上午8∶00~10∶00,扁豆始花至盛花前,药液喷在花穗上效果最佳。一定要坚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确保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和消费者食用安全。

豆野螟的发生轻重与温湿度有很大的关系,2002年我县温度从6月中下旬开始上升到平均24.2℃,雨量112.5mm,虫量也因为上升,7~8月,温度升到平均25.5~26.7℃,降雨量259.5mm,百花虫量上升13.56头。春秋气温较低,加之秋季干旱少雨,不利于各种虫态发育,虫口密度低,为害较轻。

总之气温升高,雨量大,湿度大,第3~5代发生为害就较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49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