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养殖中常见误区:忽视水质管理导致龙虾生长缓慢
产量误区
在龙虾养殖过程中,产量往往成为养殖户关注的焦点。只是,过分追求产量而忽视水质管理,往往会导致龙虾生长缓慢,甚至死亡。龙虾亩产量与放养密度、养殖环境、投饵量、病害防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4—5月份苗,每亩放15尾左右/斤的苗60—100斤,每月“捕大留小”不少于一次,当年产量在450公斤左右;每亩放50尾左右/斤的苗100斤,每月“捕大留小”不少于一次,当年产量在550公斤左右。夸大超出此产量太多的,提醒大家注意了!小心上当!养殖环境好的可以适当增加投放量。
小龙虾的养殖产量与虾苗的投放、水体环境的控制、饲料的荤素搭配、日常科学系统的管理、常见病害及时的预防治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一般选择在同一水域的苗种,成活率才能得到保证!
近年来,因为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淡水小龙虾的“文化热”逐渐升温,不少水产养殖户都把投资眼光放在小龙虾养殖上。只是,许多农民没有完全掌握正确的养殖技术,对养殖过程中龙虾苗种放养、水质管理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龙虾虽是杂食性生物,其生长是否良好,取决于蛋白的摄取量,可以以新鲜小杂鱼、田螺为主,辅以植物饵料,也可投喂蛋白含量不低于32%的配合饲料,腐烂变质的动、植物饲料不宜投喂,因其利用率低、容易使水质变坏,而不宜投喂!
只是,大多数从业者无法正确掌握农业技术,并受到“龙虾养良”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忽视了水质、养殖环境、饲养、疾病预防等方面的正确管理。龙虾养殖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苗种的选择和放养。选择具有良好水源的池塘,池中水草的覆盖面要在30—60%,最好是浮性水草和底生水草混种。水体透明度在30公分左右。好坏水都能养龙虾的思想是不正确的!
养殖如要成功,病害防治也非常重要,千万要走出“龙虾不会生病”的误区,要定期消毒。如水中PH值低于7的,每隔15—20天,按20克/立方水体终浓度的生石灰,化浆后均匀泼洒。一般池塘每隔15—20天用药物消毒一次,每隔15天左右在饲料中添加蜕壳促长素,连喂三天。
我们目前所说的小龙虾均为克氏螯虾或日本克氏龙虾,均为一个品种,所谓的“杂交品种”还在实验阶段,不可轻信!有区别的只是训化过的种苗与自然苗之分。人工繁殖苗,因成本过高以及目前自然苗丰富、价廉而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说是人工苗的也不可轻信!经过训化后的苗种一般成活率在85%左右,自然苗成活率不高于60%,而且还与水域有关。一般建议选择在同一水域的苗种,成活率才能得到保证!
龙虾养殖过程中,饲料的选择和管理对于龙虾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只是,许多养殖户在饲料选择上存在误区,
误区 | 正确做法 |
---|---|
只投喂单一饲料 | 根据龙虾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合理搭配饲料,如新鲜小杂鱼、田螺、植物饵料等。 |
过量投喂 | 根据龙虾的摄食情况,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饲料残留在水中导致水质恶化。 |
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 | 选择新鲜、优质的饲料,避免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以免影响龙虾的生长和水质。 |
简单了龙虾养殖中常见误区:忽视水质管理导致龙虾生长缓慢。,现在展开水质管理:龙虾养殖加速器的话题。
许多养殖户在选择虾苗时盲目跟风,不注重品种选择。实际上,虾苗的品质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功率。建议选择同一水域的苗种,以保证成活率。同时,不要轻信“杂交品种”或“人工苗”等说法,确保选种的科学性。
小龙虾对养殖水体环境的要求较高,水质清新、水草丰富、溶氧充足才是理想状态。部分养殖户认为水质好坏无足轻重,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水质差会导致龙虾生长缓慢、抗病力下降,严重时甚至死亡。
许多养殖户存在“龙虾不会生病”的误区,忽视了对病害的预防。定期消毒、调整饲料配方、保持良好水质等都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若忽视这些,一旦爆发病害,损失将难以估量。
龙虾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水质管理、苗种选择、病害防治、饲料投喂等多个方面。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些关键技术,才能确保养殖成功。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