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泥鳅捕捞新法,利用稻田生态环境
稻田,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丰收的水稻,也成为了泥鳅的乐园。近年来,一种新型的稻田泥鳅捕捞法应运而生,它不仅提高了捕捞效率,还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资源利用优势。
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网设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鳅随水而下时被捕获。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捞效果。将稻田的水放浅至3厘米左右,然后在田的四角设置鱼巢,鱼巢大小视泥鳅的多少而定,巢面一般为脚盆大小,约-1平方米。
二、生态效益: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稻田养殖泥鳅有助于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利用开挖鱼沟和鱼溜的土壤加高和加宽田埂,使埂宽为0.5~0.6m,若采用稻田兼作养泥鳅,埂高为0.3~0.5m即可,若采用稻田连作养泥鳅,则埂高应为0.7~1m。稻田养殖泥鳅能够有效减少稻田害虫,从而有助于降低农药使用和污染,同时泥鳅喜欢在稻田中上下游动,能促进水层对流、物质交换,特别是能增加底层水的溶氧,而水稻又能吸收泥鳅的排泄物补充生长所需肥...
三、资源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稻田养殖泥鳅可充分利用稻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近几年,我们在利用稻田改造后养殖泥鳅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出一套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现介绍如下:
步骤 | 内容 |
---|---|
1 | 泥鳅育苗场地 |
2 | 放袋前一天停食,提高捕捞效果 |
3 | 稻田养殖的泥鳅,一般在水稻即将黄熟之时捕捞,也可在水稻收割后进行 |
稻田泥鳅的捕捞是一项技术活,
或收割后进行。稻田内的水,可分两次缓慢排干。第一次排水让稻田表面露出,泥鳅则会游到鱼沟或鱼溜内栖息;第二次排水在第一次排水后12天进行,主要排放鱼沟,鱼溜中的水。当泥鳅集中在鱼溜,鱼沟时,先用抄网将其捕起,再用铁丝制成的抄网连泥一并捞起,挑出泥鳅放入容器,最后还可以用手配合翻泥捕尽稻田中的泥鳅。干塘捕捉若还有少量泥鳅残留,则还可根据泥鳅钻泥所留的洞,翻泥掘土将泥鳅捕获。有些稻田中的泥土已硬,可直接寻洞用锄头,铲子等翻土挖泥鳅。捕捞稻田养殖的泥鳅,各地因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有效的捕捞方法,以提高养殖泥鳅的回捕率,产量和经济效益。在长江以南地区,稻田泥...
稻田养殖的泥鳅,一般在水稻即将黄熟之时捕捞,也可在水稻收割后进行。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捞效果。此法简便易行,捕捞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
近年来,因为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保意识的提升,稻田泥鳅生态养殖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这种养殖模式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更在生态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稻田泥鳅养殖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要点。例如,选择合适的养殖品种,控制好养殖密度,保持水质清洁等。因为技术的不断进步,稻田泥鳅养殖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发展。
以某地稻田泥鳅养殖基地为例,通过实施生态养殖技术,实现了泥鳅产量的大幅提升。同时,基地还注重环保,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了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