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过剩,奶牛养殖业面临升级转型压力
7月3日,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在本次研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奶业面临原料奶过剩、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企业效益下滑等困难。我国奶牛养殖业自2018年触底反弹,奶价上行周期一直持续到2021年。
年份 | 奶产量 | 奶价 |
---|---|---|
2018 | 3000 | 6.5 |
2019 | 3100 | 6.8 |
2020 | 3200 | 7.0 |
2021 | 3300 | 7.2 |
当前我国奶业面临原料奶过剩、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企业效益下滑等困难。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处长卫琳认为,产业升级发展需要新动能、新路径,奶酪对乳制品的生产加工具有调节作用,能起到蓄水池作用,奶酪附加值高,发展奶酪产业是解决上游奶源过剩的新思路之一。她举例,奶酪企业现在要面对的是从单一大单品到构建多元奶酪爆款产品家族、奶酪消费人群要从儿童到青年...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认为,经历2015年—2018年的调整期后,我国奶价已从2018年的谷底触底反弹,整个奶牛养殖行业步入景气周期。未来低温奶市场高速增长对优质奶源的需求,以及上下游乳企日益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继续给奶牛养殖业带来新机遇。但同时仍要看到,我国奶牛养殖行业还面临饲料成本上涨、产能过剩、生物安全三大挑战
“没有人收,只能卖给奶贩子”
“还在熬着,再看看,不行就不干了。”8月10日,开封市龙亭区柳园口乡村民马存生面对记者的采访,对养殖奶牛已显得精疲力竭。
虽然马存生已经养殖奶牛十三年,但是,从去年10月份开始的牛奶价格大跌至今,让他体会到养殖奶牛已经有了“走到了尽头”的感觉。
原来30多家养殖户组建的养殖小区,现在还有6家在维持,原本600多头的养殖小区,现在仅存栏100来头了。
早在去年10月份,马存生的牛奶销售渠道就已经完全中断,至今仍然没有恢复的迹象。原来由养殖小区负责牛奶销售。养殖小区为布局河南的大奶企提供牛奶,他们只负责养殖。
“我看别人奶牛杀得多了,心里还是抱着侥幸的,别人都杀了,相信会有新机会。”
事实上,马存生等来了市场的弱复苏。“虽然郑州的不来收了,我自己想法直接卖给市里了。”马所指的“市里”,是开封城市社区内居民。
每天早上4点多,奶贩子都骑着电动车,甚至开着车前来马存生所在的养殖小区拉鲜牛奶。“我每公斤3块钱卖给奶贩子,他们能卖到每公斤5元钱。”
一位奶贩子告诉记者:“我一天都能卖200-300公斤,在好几个社区设点,市民都有喝鲜奶的习惯了。”
可是,即便是每天有奶贩子来拉鲜奶,仍然无法销售完一天生产达1000多公斤的牛奶量。“倒奶,已是太平常的事了。”
对今天养殖奶牛的遭遇,马存生还是有预感的。他说:“三年前,政府大力支持奶牛养殖,我就知道奶牛价格会走低,没有想到,会到这种地步,这超出了我的预料了。”
河南省畜牧局种畜场一位养殖专家给记者分析,奶牛养殖业与养猪、养鸡一样一直受到政策利好扶持,不过,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小规模的养殖户正在失去市场竞争力,逐步退出市场将会是可能的选项。
马存生已经有了打算:“靠奶贩子是不能支撑我发展的,看行情,真不行,就把奶牛卖了,卖不掉就杀了。”
奶过剩:一个结构性问题
奶企为何不收奶农的牛奶?河南一家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并非是不收奶农的牛奶,而是奶农的产品达不到收购标准。”
据了解,目前,大的奶企在收购奶农的牛奶时,按照欧洲标准来收购。“欧洲标准要求奶牛饲养与牛奶采集操作等卫生标准必须达到一定指标,事实上,中小养殖户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在奶牛饲养与牛奶采集时达到这一标准。”
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奶企变相拒收奶农的牛奶,源于战术性错误。去年一年,欧洲奶粉大量进口国内,而且价格持续下滑,由去年年初每吨接近5万元的价格,一路下滑到去年9月、10月份时,价格下跌到每吨3万多。此时,国内大的奶企开始收储国外奶粉。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到现在,国外奶粉仍然持续进口国内,价格更是跌至每吨2万以内,这让收储国外奶粉的奶企大为受伤,不得不消化自己囤积的奶粉,致使收购奶农的牛奶不积极。
公共数据显示,国际奶粉价格持续走低,进口奶粉激增。去年以来一吨进口奶粉到岸价比1吨国产奶粉低1万元左右,乳品企业转向更多使用进口奶粉作为加工原料,减少了对国内生鲜乳的使用。仅2014年,我国进口奶粉88.4万吨,同比增长20.2%,奶粉进口快速增长。眼下,这一局面仍然在持续。同时加上国内鲜乳生产量在持续增长,造成近期奶源相对过剩。
现在,全球奶粉从5.5万元降至目前的1.8万-1.9万元/吨。而国内牛奶收购价在5500-6100元,按8吨牛奶能做1吨奶粉计算,也就是说同样1吨奶粉价差约为2.5万元。“差价这么大,奶企哪里会有动力收购奶农的牛奶呢?”上述奶企负责人反问。
“从市场销售看,低温奶的销量仍在持续增加,年增幅在10%-30%,这说明市场的容量在扩大,不过,由于竞争激烈,企业的利润率却在下降。”河南一家奶企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这一讯息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事实:奶过剩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命题。
“说过剩,不太客观,但是,说结构性过剩还是事实。这与老百姓的消费观念有关,目前,大家消费习惯仍然集中奶饮料这一品类上,而这一品类恰是奶企通过奶粉加工而制成,这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也是奶产品过剩体现的地方。而低温奶的市场规模仍然在持续扩大。”上述知情人士给记者分析。
不过,由于奶农的牛奶无处可售,导致杀牛倒奶现象的发生,行业过剩反映的是奶农在奶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以及在开放的国内市场中无法也无力自我保护的现实。
何以解忧
国内牛奶行业会不会如同中国的大豆行业一样被国际奶商控制?
这种担心并非是多余的。据了解,国内的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成本上、产业的链接度上,和国际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奶业发展存在着差距。目前,国内奶业还没有摆脱规模小、成本高、国际竞争力相对弱的状况。
而从国内市场来看,国内牛奶消费潜力巨大,特别是生鲜乳的占有量很低,人均消费量只有33公斤,不到发展中国家的1/2、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3,这种巨大的需求潜力,为奶业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显见,在一个竞争力低下,市场空间无限大的市场里,国际强势品牌没有理由不大举杀入。好在,国内知名品牌也加速布局海外养殖资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迈出了自己的步伐。
对于在国内国际大品牌夹击中生存的河南奶行业的发展奶农的利益仍然是最需要保护的一环。
“奶企有责任引导奶农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共赢的思维整合上下游生产链,不仅有利于奶企,更有利于行业的发展。从市场的角度观察,奶企要实现自给自足的奶源供应不现实,成本也太高,让奶农纳入到奶企的供应链,这对于奶企也是一种市场责任。”河南畜牧局种畜场人士直言。
马存生对于产业升级一说,并不感冒。“能不能活还不好说。咋做大?没有钱,也没有人。”事实上,虽然像马存生这样的奶农并不是看不到奶牛饲养的前景,只是他们在缺少技术、缺少资本、缺少人才的背景之下,对做大养殖规模并没有指望。不过,如果有好的机制,相信有着多年养殖经验的奶农是有机会能够把奶牛饲养做得更大、更好。
“现在看,政府仅仅有补贴、保险等政策措施还不够,还需要在发展机制上,找到让市场主体联合发展的路子,河南奶牛养殖产业才有未来。”上述人士建言。
奶牛的养殖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饲养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
对我国奶过剩,奶牛养殖业面临升级转型压力。有了初步认识后,再研究一下奶业升级:创新驱动转型之路。
奶业困境:从过剩到挑战 奶牛养殖:调整期下的产能压缩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