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4830万尾青虾放流白洋淀,助力生态修复

根据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至2020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至2022年,白洋淀生态系统质量初步恢复;至2035年,白洋淀生态环境将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4830万尾青虾放流白洋淀,助力生态修复

中新社衡水9月5日电 河北省衡水市农业农村局5日在衡水湖实施2024年度秋季增殖放流,共增殖放流青虾苗8054万尾。衡水湖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是华北平原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享有“京津冀最美湿地”等美誉。近年来,衡水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据衡水市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科科长王志奎介绍,衡水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价值巨大。自2016年起,衡水市累计在衡水湖增殖放流鲢鳙鱼72.2万斤、青虾57058万尾、草鱼20.2万斤、河蟹1万斤、梭鱼100.5万尾、泥鳅...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被誉为“华北之肾”。淀区深处的安新县赵庄子村村民赵雁林清晰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淀里的水舀上来就能喝;之后连续干淀了多年,能跑马车、开拖拉机;再后来通水了,但水质却不断恶化

种群结构趋于优化,“放鱼养水”在水质净化、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及生态修复中发挥的作用。6月2日上午,2023年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海、湖、河”...

白洋淀有着“物种基因库”的美誉,保护区域物种资源丰富,淀内有野生鱼类54种、鸟类193种、浮游植物406种,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受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华北明珠”一度珠光黯淡,1998年,淀内的鱼类仅存18种。过去在白洋淀繁衍生息的大雁、大小天鹅、水雉、丹顶鹤等30多种鸟类的存有数量也日益减少

河北大力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一体推进补水、清淤、治污、防洪、排涝,淀区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划定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野生鸟类达237种,其中...

此次增殖放流是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藻型淀泊生态调控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放流地点选在白洋淀水域开阔、水质良好、适宜虾类生长的前塘、后塘、泛鱼淀等白洋淀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8月7日,在安新县水产部门的全力配合下,保定市农业局在白洋淀水域开展青虾增殖放流活动,将4000余万尾青虾苗撒入白洋淀。此次增殖放流,农业部门共投入专项资金50万元,向淀内投放规格为体长1厘米以上的青虾苗种4000余万尾。放流地点选择在水草茂盛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水域及部分实验区水域。

近年来,河北省启动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在修复白洋淀流域生态系统、涵养地下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综合环境治理等方面下了大功夫,将之打造成为...

放流地点选择在前塘、后塘、泛鱼淀、鲥睺淀、捞王淀等水质优良、水草茂盛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水域及部分实验区水域。增殖放流前,安新县渔政部门对放流水域进行了清理。增殖放流由相关部门全程监督,放流苗种通过了相关部门技术鉴定,质量完全符合放流要求。

年份 放流青虾数量 放流地点
2020 8054万尾 衡水湖
2021 4830万尾 白洋淀
2022 4000余万尾 前塘、后塘、泛鱼淀

讲完了4830万尾青虾放流白洋淀,助力生态修复。,我们再聊聊白洋淀青虾放流,生态修复新实践。

白洋淀,这片华北平原上的淡水湖,曾是“华北之肾”,滋养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只是,因为时间推移,生态环境恶化,水质不断下降。为了恢复这片水域的生机,白洋淀开始了生态修复的新实践。

4830万尾青虾放流白洋淀,助力生态修复
白洋淀生态修复:从恶化到恢复

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恶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的水清澈见底,可直接饮用。但随后,连续多年干淀,水质不断恶化。为了恢复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河北省衡水市农业农村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补水、清淤、治污、防洪和排涝。

白洋淀的生态修复实践,为我国其他湖泊和湿地的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持续改善,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47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