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病害频发,影响养殖效益
泥鳅作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市场需求逐年攀升。只是,因为养殖规模的扩大,泥鳅病害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本文将详细介绍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疾病名称 | 主要症状 | 防治方法 |
---|---|---|
烂身 | 病鳅体表出现溃烂、发黑 | 降低水位,使用聚维酮碘或戊二醛消毒,并加大换水量;减料投喂,并内服中草药、抗生素及多维。 |
水霉 | 病鳅体表出现白色霉斑 | 降低水位,使用靓水消毒,然后加注新水,必要时隔2天重复操作。 |
肠炎 | 病鳅食欲减退,体色暗淡 | 降低水位,使用聚维酮碘消毒,然后加注新水;减料投喂,并内服中草药加抗生素。 |
体表寄生虫 | 病鳅体表出现寄生虫附着 | 少量时,只需常规消毒,保持水质清爽即可;大量出现,对吃料和生长造成明显影响是需要杀虫和加大换水量。 |
为了使养殖的泥鳅少发病或不发病,就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
投喂、管理不善: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也易得病。
定期水体消毒:放苗后每隔10-15天左右,使用聚维酮碘、颗粒二氧化氯对水体和塘底进行消毒,控制病原菌。
内服中草药:每周拌喂中草药,预防肠炎。
鱼身消毒:苗种下塘前,最好用2%~3%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以杀灭其体表的病原。
三、防治方法
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蛙卵要及时打捞干净。
泥鳅种苗阶段常见有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虫,被寄生虫侵袭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平时投饵注意适量和多样化,并加强水质管理,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泥鳅病害,提高养殖效益。希望养殖户能够认真执行,为我国泥鳅养殖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泥鳅病害频发,影响养殖效益,需加强防治。已经分析完毕,现在看泥鳅病害防治策略与案例解析。
泥鳅病害防治实例:生态预防策略实践
小王 对养殖池进行了生态改造,引入了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菌种。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具体措施包括:
在池边种植了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增加水体氧气含量。
定期投放微生物菌种,如EM菌,以分解有机废物,改善水质。
调整养殖密度,减少水体负荷。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态改造,泥鳅病害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小王的养殖效益也得到了提升。
案例二:综合防治,病害控制得当除了生态改造,小王还实施了综合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定期检测水质,确保pH值、氨氮等指标在适宜范围内。
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使用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控制寄生虫数量。
加强投喂管理,合理搭配饲料,提高泥鳅免疫力。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小王的泥鳅养殖场实现了病害的有效控制,泥鳅成活率提高了20%,经济效益显著。
尽管采取了多种预防措施,但病害仍然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小王采取了以下应急处理措施:
发现病害后,立即隔离病鱼,防止疫情扩散。
使用高效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消毒。
调整饲料配方,增加中草药成分,增强泥鳅的抗病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