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菊花枯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症状 描述
初期症状 叶色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变浅褐色。
维管束变化 横剖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向上 枝条的维管束也逐渐变成淡褐色。
根部症状 向下 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
湿度影响 湿度大时产生白霉,即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
速度 该病 速度较慢,有的植株一侧枝叶变黄萎蔫或烂根。
病害特点

菊花枯萎病是由菊花镰刀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菊花的叶片和花蕾。病叶表面出现黄色至橙黄色的粉状菌斑,严重时叶片干枯、失去光泽,花蕾发育受阻甚至死亡。

菊花枯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菊花枯萎病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或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在田间,主要通过土壤带菌和从病株上取插条繁殖或借灌溉水传播,也可随病土借风吹往远处。病菌发育适温24-28℃,最高37℃,最低17℃,低于15℃则不发病。

防治方法

施用保得生物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加强管理,实行轮作;选择宜排水的砂性土壤栽种。

合理灌溉,加强植地沟渠管理,尽量避免田间过湿或雨后积水。

发病初期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等。

菊花枯萎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对菊花植株的生长和产量造成很大影响。了解其症状、发病特点和防治方法,有助于菊花种植者提前做好预防工作,确保菊花健康生长。

菊花枯萎病:初探病害之谜

在我国的菊花种植区,有一种病害让许多种植者头疼不已,那就是菊花枯萎病。这种病害在初发病时,植株的叶色会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也变成浅褐色。若仔细观察,横剖茎基部,你会发现维管束变为褐色,向上 枝条的维管束也逐渐变成淡褐色,向下 至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湿度大时,茎基部还会产生白霉,这是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表现。该病 速度较慢,有的植株一侧枝叶变黄萎蔫或烂根。

菊花枯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菊花枯萎病是一种真菌性疾病,病原菌是菊花镰刀菌,是一种土传病害。发病的最适温度是27-32摄氏度,21摄氏度时病情趋于缓和,15摄氏度以下时病害不易发生。编辑分类枯萎病是药用植物菊花上的重要病害,全国各栽培区广泛分布,造成严重损失。

面对菊花枯萎病的威胁,种植者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 1. 施用保得生物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2. 加强管理,实行轮作;选择宜排水的砂性土壤栽种;合理灌溉,加强植地沟渠管理,尽量避免田间过湿或雨后积水。 3. 发病初期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等。

发病规律:环境与品种的影响

菊花真菌性枯萎病的病原菌是镰刀属的一种,可通过土壤传播。细菌侵染引起的枯萎病因植株品种及环境条件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现:有时植株部分分枝受害,其余仍能正常生长开花,有时病斑以上枝条发病,病斑以下的萌蘖枝正常。

通过这些措施,该基地的菊花枯萎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菊花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47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