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青枯病是一种危害菊花的细菌性病害
菊花,作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园林植物中的佼佼者。只是,菊花青枯病的出现,无疑给菊花的生长与观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菊花青枯病的主要症状是地上部叶片打蔫,持续3-5日后,底叶变黄,近地面的茎节外观呈褐色,块根肉质部腐烂,表皮、肉质根也变褐,后呈铅白色。横剖病茎维管束变褐,用手挤压或经保湿溢出污白色菌脓,病块根也可从裂缝流出菌脓。
这种病害的病程非常短,从发病到枯死仅几天的时间,与病程较长的枯萎病有明显区别。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特征 | 描述 |
---|---|
病原 | Ralstonia solanacearum |
菌体形态 | 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 |
大小 | 0.9-2.0×0.5-0.8 |
鞭毛 | 1-3根 |
菌落特征 | 圆形或不正形,稍隆起,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平滑具亮光 |
革兰氏染色 | 阴性 |
病菌在病部残体及混有病残体的有机肥里越冬。翌春遇有适合时机,就常从根颈部伤口侵入,主要破坏输导组织,使其变褐腐烂,致地上部枯死或凋萎。
该菌主要靠带病株传播,此外也可借土壤、灌溉水、农具传播。高温多雨季节,排水不良的田块易发病,地势低洼,连作地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1. 选用抗病品种。
2. 精心养护,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用生石灰消毒。
3. 药剂防治:定植时用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浸根,还可在发病初期喷洒或灌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10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五、养护技巧菊花青枯病是菊花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对菊花的生长和观赏价值造成严重影响。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保持土壤排水良好、加强病虫害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菊花青枯病的发生。
青枯病的病原菌为Ralstonia solanacearum,一种短杆状的细菌,单细胞,两端圆润,有时单生,有时双生。菌体大小介于0.9-2.0微米×0.5-0.8微米,表面覆有1-3根鞭毛。在琼脂培养基上,其菌落呈圆形或不正形,稍隆起,颜色从污白到暗色至黑褐色,表面平滑且有光泽。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细菌是革兰氏染色阴性。
三、防治策略:从选种到药剂防治在某地,菊花种植面积较大,但近年来青枯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为了有效控制病害,当地农业部门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推广抗病品种,如‘金丝菊’、‘白露菊’等;二是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三是实施药剂防治,每隔7-10天进行一次喷洒,连续防治2-3次。通过这些措施,该地区菊花青枯病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因为菊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青枯病的防治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保证菊花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有效控制病害,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入研究青枯病的致病机理,开发新型生物防治技术;二是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提高防治效率;三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