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枯萎病是一种危害芋头生长的真菌性病害
芋头,作为我国传统农作物之一,深受人们喜爱。只是,芋头枯萎病这一真菌性病害,却给芋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本文将深入探讨芋头枯萎病的方方面面,帮助芋农有效防治。
芋头枯萎病主要表现为茎部枯萎或腐烂,发病轻时症状不明显,先是生长慢,老叶黄化迅速。重病株表现为生长不良,变为黄绿色,秋季提早干枯或茎叶倒伏,剥开球茎,皮层变红,严重的大块变为红褐色,造成干腐或中空。
芋头枯萎病一般在夏秋季发生,气温28~30℃时易发病。连作地栽培、地下害虫多、管理粗放、土壤过干或过湿等因素,都容易诱发此病。
为了有效防治芋头枯萎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防治措施 | 具体操作 |
---|---|
农业防治 | 从无病地或无病株上留种,选用无病种芋,最好用孙芋或子芋,尽量少用母芋。实行3年以上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携出田外深埋或烧毁。采用高畦或起垅栽培,南方畦面铺稻草或麦秸,以降低地温。 |
化学防治 | 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 |
生物防治 | 利用拮抗微生物或昆虫天敌等生物防治手段,降低病害发生。 |
芋头性喜高温湿润,不耐旱,较耐荫,并具有水生植物的特性,水田或旱地均可栽培。根系吸收力弱,整个生长期要求充足水分;对土壤适应性广,以肥沃深厚、保水力强的粘质土为宜;种芋在13~15℃开始发芽,生长适温20℃以上,球茎在短日照条件下形成,发育最适温27~30℃。
某芋农在2019年种植了10亩芋头,由于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导致芋头枯萎病发生严重,损失惨重。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该芋农采取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最终成功控制了芋头枯萎病的发生,芋头产量得到明显提高。
芋头枯萎病是芋农种植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但只要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就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提高芋头产量。希望本文能为芋农提供有益的参考。
施肥管理:芋头需肥量大,生长期长,因此要重视底肥和追肥的施用。底肥应以优质有机肥为主,亩施2000公斤,并施用48%硫酸钾复合肥60公斤。追肥应分次施用,在幼苗期、发棵期和球茎生长盛期共追2—3次,以磷钾肥为主。
中耕培土:结合追肥,进行中耕灭草和培土作业。幼苗期结束时,中耕使栽培沟成为平地。以后每20天培土一次,厚7厘米,共两次。培土有助于抑制子芋、孙芋的顶芽萌发及生长,减少养分消耗,使芋头充分膨大。
病害防治:选用无病种芋,实行3年以上轮作,及时清除病残体。发病初期,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芋30分钟,晾干后播种。
农业防治:从无病地或无病株上留种,选用无病种芋。实行高畦或起垅栽培,南方畦面铺稻草或麦秸,以降低地温。
未来展望因为芋头产业的不断发展,芋头枯萎病的防治研究将更加深入。我们期待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为芋农提供更加有效的防治策略,助力芋头产业的繁荣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