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竹荪种植,关键在于菌种选择与培养环境控制
竹荪,一种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食用菌,近年来市场需求旺盛。只是,人工竹荪种植并非易事,关键在于菌种选择与培养环境控制。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人工竹荪种植的七个关键措施。
序号 | 关键措施 | 具体内容 |
---|---|---|
1 | 田间菌种制作 | 购买竹荪原料,在田头自制栽培菌种,制备成菌种糯米或菌包。 |
2 | 生产季节安排 | 竹荪栽培一般分春、秋两季,以春播为宜。把握播种期气温不超过28℃,播种后2-3个月菌蕾发育期气温不低于10℃。 |
3 | 场地畦床整理 | 利用果园、山场等空间地套种竹荪,要求平地或缓坡地,近水源,含有腐植质的沙壤土。畦宽60-80厘米,人行道间距30厘米。 |
4 | 播种覆土养菌 | 播种前将培养料浸水,控制含水量60%-70%。播种采取一层料、一层种,菌种点播与撒播均可。播种后15-20天,一般不需喷水。 |
5 | 出菇科学管理 | 播种后正常温度下培育25-33天,菌丝爬上料面,可把畦床上盖膜去掉。出菇期培养料内含水量以60%为宜,覆土含水量不低于20%,空气相对湿度85%为好。 |
6 | 采收加工包装 | 竹荪播种后可长菇4-5潮。子实体成熟都在每天上午12时前,当菌裙撒至离菌柄下端4-5厘米就要采摘。采后及时送往工厂脱水烘干。 |
7 | 温度控制 | 出菇期温度控制至关重要,将遮阳棚调节至七阴三阳,必要时可在畦沟内灌水降温,沟内水位不能淹没培养料。 |
选择合适的栽培原料对于竹荪的生长至关重要。播种时采用一层料、一层种的方式,将菌种点播或撒播,每米的畦床需铺10千克培养料和5瓶菌种。竹荪基部菌索与竹鞭和枯死竹根相连,长裙竹荪多产于高温高湿地区,而同属的短裙竹荪则多长在温湿环境。每平方米用3瓶菌种,最后覆盖肥土5~8厘米,浇透水,在室温下培养发菌。
人工栽培竹荪时,可用竹木屑及多种农作物秸秆及少量无机盐等,即可满足其营养需求。在种植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菌种制作:选择合适的菌种,制备成菌种糯米或菌包,提高菌种质量。
场地选择:选择适宜的场地,确保土壤、水源等条件满足竹荪生长需求。
播种覆土:控制播种时间、播种量,保证菌种与培养料充分接触。
出菇管理:注意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保证出菇质量。
采收加工:适时采摘,确保竹荪品质。加工过程中注意干燥、包装等环节。
菌种选育:培育高品质竹荪的起点在菌种选育环节,我们特别注重选择适合本地环境的优质菌种。以我们所在的地区为例,我们选用的是经过精心筛选的竹荪菌种,这些菌种在本地环境中生长表现优异。在培育过程中,我们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确保菌种的品质和活力。比如,在2021年12月,我们在田头一角整理了一个堆料育种畦床,使用了80%的杂木屑和20%的麦麸作为培养料,加水至110%,经过常压灭菌后,再拌入1%的石膏粉,这样培育出的菌种,生长速度和成活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环境调控:创造竹荪生长的黄金环境环境对竹荪的生长至关重要。我们通过精准的环境调控,为竹荪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生长环境。以场地选择为例,我们选择了含有腐植质的沙壤土,并确保场地靠近水源,便于灌溉。在播种前,我们会清理场地,翻土晒白,确保土壤的适宜性。例如,在2022年春季,我们利用果园内的空间地,将果树间距调整为3米×3米,中间空地作为栽培竹荪畦床,畦宽60-80厘米,人行道间距30厘米,这样的布局有利于通风和作业。
出菇管理是竹荪种植的关键环节。我们严格控制温度,将遮阳棚调节至七阴三阳,必要时在畦沟内灌水降温。在菇蕾生长期,我们每天早晚各喷水一次,保持相对湿度不低于85%。通过这样的管理,竹荪的菇蕾能够健康生长,最终形成美丽的子实体。
采收加工包装:确保竹荪的品质与新鲜度竹荪播种后,一般可长菇4-5潮。我们会在子实体成熟时,即在每天上午12时前采摘。采摘后,我们会及时将竹荪送往工厂脱水烘干,确保其品质与新鲜度。对于出口和国内市场零售的竹荪,我们采用双层塑料袋包装,并扎牢袋口,外包装采用双楞牛皮纸箱。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精心操作和管理,我们成功地实现了竹荪的高产和优质。这不仅为我们的种植者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也为市场提供了高品质的竹荪产品。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技术研究和市场开拓,为竹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