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李袋果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一、李袋果病概述

李袋果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侵害李树果实。此病害在我国东北和西南高原地区发生较多,严重影响了李子的品质和产量,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李袋果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二、病原与发生规律

李袋果病的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的李外囊菌,主要以芽孢子或子囊孢子附着在芽鳞片外表或芽鳞片间越冬,也可在树皮裂缝中越冬。当李树萌芽时,越冬的孢子也同时萌发,产生芽管,进行初次侵染。

早春低温多雨,延长萌芽期,病害发生严重。病害始见期于3月中旬,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发病盛期。一般低洼潮湿地、江河沿岸、湖畔低洼旁的李园发病较重。

三、症状

1. 果实受害症状:李子果实一般在落花后即可以受到李袋果病危害,最初病果呈圆形或袋状,后渐变狭长略弯曲、平滑,浅黄色至红色,皱缩后变成灰色至暗褐色或黑色而脱落。

2. 叶片染病症状:在展叶期变为黄色或红色,叶面肿胀皱缩不平,变脆。

3. 枝梢受害症状:呈灰色,略膨胀,弯曲畸形、组织松软;病枝秋后干枯死亡。

四、防治方法

1. 注意园内通风透光,栽植不要过密。合理施肥、浇水,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2. 在病叶、病果、病枝梢表面尚未形成白色粉状层前及时摘除,集中深埋。

4. 掌握李树开花发芽前,可喷洒下列药剂:3—4波美度石硫合剂;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400—500倍液;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以铲除越冬菌源,减轻发病。

防治方法 实施时间 注意事项
注意园内通风透光,栽植不要过密。 全年 合理布局,避免过密。
及时摘除病叶、病果、病枝梢。 发病初期 集中深埋,防止病菌传播。
冬季结合修剪等管理。 冬季 剪除病枝,摘除宿留树上的病果。
喷洒药剂 发病期及发芽前 选择适宜药剂,按比例配制。
防治策略:从源头把控
李袋果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注意园内通风透光,避免栽植过密。合理施肥、浇水,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在病叶、病果、病枝梢表面尚未形成白色粉状层前及时摘除,集中深埋。

冬季结合修剪等管理,剪除病枝,摘除宿留树上的病果,集中深埋。

在防治李袋果病时,应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策略:

掌握李树开花发芽前,可喷洒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氢氧化铜等药剂,铲除越冬菌源,减轻发病。

自李芽开始膨大至露红期,可选用代森锌、苯菌灵、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等药剂,每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

案例分享:实地操作,见证效果

以我国某地李园为例,该园在2018年遭遇了严重的李袋果病。经过实施上述防治措施,该园在2019年的李袋果病发病率降低了80%,李子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未来展望:持续研究,共创美好果园

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李袋果病的防治方法也将更加多样化。我们相信,在广大农民和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果园的病害问题将得到有效控制,为我国水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46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