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树下养乌鸡,年入两万
李子树下养乌鸡,这不仅仅是一种养殖模式,更是一种农村致富的新路径。在江西共青城市江益镇栗坂村,杨贵英通过这种模式,一年就能赚得2.6万元。
杨贵英介绍说,鸡平时会在茵红李树下地里觅食,而鸡粪又能为茵红李树施肥,一举两得。4个月出栏一批鸡,除去最冷的冬季,一年出栏两批鸡没问题。第一批鸡出栏后全部卖给云南商贩,除去成本,净赚了1万元。“这是我今年第二批乌骨鸡了,一共900只,过年是土鸡销售旺季,肯定能卖个好价钱!保守点算,第二批鸡赚个1.1万元没问题,加上种植茵红李一年纯利润5000元,我这片林子一年赚2.6万元没问题。”
乌鸡们正在树下食草觅食、休憩、玩耍。近年来,泰和县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立足生态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林下特色产业建设,生态养殖,助农致富...
因为一阵呼唤,桂花林中的乌鸡争相跑出来啄食。“我的乌鸡全部采取林下散养模式,树林是它们的天然‘健身房’,充分的运动让乌鸡肉质结实,味道鲜美,加上乌鸡的养生滋补作用,被人们称作‘名贵食疗珍禽’,收益可观。”
中新网江西共青城10月16日电 晚秋时节,走进江西共青城市江益镇栗坂村油茶基地,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长势喜人,个大浑圆、青红相接的油茶果挂满枝头,活泼好动的泰和乌鸡在油茶林下觅食嬉戏。共青城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郭石发表示,高校是助推乡村振兴的人才宝库,未来将进一步整合高校统战力量,着力打造校地同心统战品牌,搭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锻炼成长新平台,开辟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
“茵红李下养乌鸡,不占地方,又增加收入,硬是划算。”杨贵英告诉笔者,她家主要种植茵红李,除了收李子外没有别的用途,林地空着有点可惜。“我就在琢磨,这地已经种满了果树,规模无法再扩大,怎样既能让我的李子树结更多,又提高土地利用率?看到市场上本地乌骨鸡供不应求,我试着在林下养了800只本地乌骨鸡。”
农村的地域环境非常适合发展种养,而很多回乡创业的人依靠种植、养殖致富,在农村养殖中,家禽很是常见,投身家禽养殖的人也非常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下一则乌鸡养殖致富案例。
一年四季都能下蛋! 农村大叔,靠养奇特“乌鸡”致富,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本视频由财经小报提供,1次播放,好看视频是由百度团队打造的集内涵和颜值...
据喜捷镇农技中心工作人员罗良钰介绍:“新联村是喜捷镇茵红李种植示范村,全村种植茵红李近1500亩,2010年实现销售额1000万元。李树下养鸡,发展循环经济,李子丰收的同时,还能给农户带来一笔可观的养殖收入,同时减少了单一的种植模式给农户带来的市场风险。”
搜索下载APP创作平台消息发视频登录爱植物的向小妹3027粉丝·555视频关注李子树下的大公鸡,果园底下搞养殖双收益,鸡和李子都好吃收藏分享条评论最热排序
一个对养殖技术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通过到市内外养殖场学习、上网查资料,学习养殖技术,最后购买2000颗乌鸡,修建1个200平米鸡舍,总投入10万...
邹卫林采用科学生态放养方法,这批林下土鸡很快就出栏开卖了。不久,邹卫林的养殖场有了初步雏形,回了本,开始盈利。尝到了养殖乌骨鸡的“甜头”,邹卫林决定扩大养殖规模,2018年7月在村里重新流转了约50亩的土地作为加工成延伸品,备受市场青睐,每年养殖基地为他带来超过30万元的收入
“咯咯咯、咯咯咯……”12月7日,笔者路过宜宾县喜捷镇新联村,看到村民杨贵英正在树下为一群乌鸡喂食。
茵红李树旁,乌鸡养殖新篇章
在坡云社区,杨贵英的茵红李树下,一个独特的养殖模式正在悄然兴起。她将鸡群放在李树下,让它们自由觅食,而鸡粪又为李树提供了养分,这种巧妙的循环利用,既美化了环境,又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乌鸡林下乐悠游
乌鸡在茵红李树下快乐地觅食、休憩、玩耍,它们的肉质结实,味道鲜美,更因其养生滋补的特性,被誉为“名贵食疗珍禽”。杨贵英透露,她一年出栏两批鸡,第一批鸡就为她带来了1万元的收入。如今,因为第二批鸡的出栏,她信心满满地预计收入将超过1.1万元。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新路径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新动力
技术提升,养殖效益更可观
泸州市叙永县后山镇天元村,陈登平采用林下散养模式,让乌鸡在树林中自由活动,肉质因此更加结实。他还通过学习养殖技术,购买乌鸡,修建鸡舍,总投入10万元。如今,养殖场已初具规模,每年为他带来超过30万元的收入。
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的典范
茵红李树下养乌鸡,实现了林下经济与生态养殖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循环经济模式。这种绿色发展方式,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了贡献。
因为林下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泰和县将继续探索更多生态养殖模式,让更多农民受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