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好养吗?”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想要养宠物但又对青蛙不太了解的人
想要养青蛙,但又对青蛙不太了解?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想要养宠物但又对青蛙不太了解的人。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青蛙养殖的神秘面纱,带你全面了解青蛙养殖的难点与要点。
我们要明确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养殖青蛙。一个适合养殖青蛙的场地,才算是有适合养殖青蛙的场地,否则养殖成功的可能性较低。
场地条件 | 具体要求 |
---|---|
水源 | 有充足水源,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 |
面积 | 将稻田分隔成若干小块蛙田,每块面积约80—120平方米 |
排水 | 开挖蛙沟,防止洪水入蛙田 |
遮荫 | 在每条蛙沟的上方,平挂遮阳网遮荫 |
温度对青蛙的活跃程度有影响,低温时青蛙不活跃甚至冬眠。如果当地常年温度不高,养殖收益会很低,不太建议养殖。而夏季温度温和且持续时间长,利于青蛙繁殖和育肥。一般温度在20度以上的日子持续大半年左右的地方基本适合养殖,否则需要先尝试养殖看结果再决定。
养殖青蛙并非易事,前期尤其折磨人,对耐心要求较高。蝌蚪培育阶段费心费力,像每天的喂食、晚上的巡视检查,以及各个阶段的饲养调整等工作都很耗时间,很多问题需要靠近检查才能发现。
青蛙的饮食习性对养殖的影响很大。蝌蚪阶段主要以浮游生物为主食,成蛙阶段则以昆虫、蚯蚓等为主食。在养殖过程中,要确保食物的新鲜和充足,避免因食物问题导致青蛙生长缓慢或死亡。
青蛙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治是关键。常见的疾病有气泡病、车轮虫病、体外寄生虫等。预防为主,勤于巡视,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是保证青蛙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
日常管理包括坚持早晚巡田、检查围栏、防逃、防偷、加注清水、处理稻蛙关系等。这些看似简单的管理工作,实际上对青蛙的生长和养殖效益有着重要影响。
青蛙养殖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在场地选择、温度管理、耐心考验、饮食习性、疾病防治、日常管理等方面下足功夫。只有掌握了这些难点与要点,才能在青蛙养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幼蛙变态收尾后开始摄食。在小池塘中央设置底为铁丝网,框为光滑半圆木的饵料台,每天投喂活饵及浮性颗粒饲料。投喂时从饵料台上空水管中进水,引动浮性颗粒饲料。刚开始时活饵料所占比例较大,随后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投喂人工饲料。饵料必须新鲜,每隔一定时间投喂药饵料。此时幼蛙体重已经有0.1kg斤以上,并产生了定点摄食习惯,可以把小池塘周边的围网打开,让蛙进入稻田。
在饲养管理方面,幼蛙入田后,生命力较弱,适应环境能力差,如环境干燥、烈日曝晒、大雨拍打等都会使它死亡。要求水温在20-28°C为适,水质要清洁。池水要求5寸左右,池中留三分之一的陆地,供幼蛙栖息。然后是防止鸟虫害,防蛙类逃跑。 是预防疾病。蛙类发病主要源于外伤感染,要以预防为主,在小池塘中定时挂袋消毒,遇有病时应及时分离,并加大药量进行消毒,同时投喂药饵。其四,投饵时做到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其五,按蛙体大小及时分开。每个月筛选1次,把大的青蛙选出,放于备用池中,加大饲养强度,择价出售。在选择当中不能用手抓、网兜,只能用软质布兜,以防病菌感染和机械损伤。经试验证明,用手抓的青蛙成活率低于50%。
在日常管理中,要坚持早晚巡田,检查围栏有无漏洞,观察青蛙的吃食、活动、外逃、有无病害等情况。采用放鼠夹、投鼠药,在蛙田四周挂刺网,晚间捕捉等办法,坚持长年捕杀鼠、鸟、蛙、野蛙等敌害。注意防逃、防偷。蝌蚪、幼、中成蛙等养殖,均要经常加注清水,改善水质,一般3-4天冲水一次,高温季节1-2天加水一次。冬季加满田水、田内多放些稻草,不乱惊扰,让其它全越冬。
在处理稻蛙关系方面,多施有机肥,少用化肥,多施基肥,少施追肥。放蛙前多用,反之少用。将多数碳铵安排在插秧第一次除草时用完。追肥时不让蛙沟与蛙田相通。改用尿素、复合肥等,蛙沟内不施肥。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不用除草刑、五氯酚钠、呋喃丹,使用益舒宝防治稻瘿蚊,宜在秧地用药或放浅田水,让蝌蚪进入蛙沟后再堵上缺口,然后在蛙田施药。已放蝌蚪或幼蛙的田,应加满田水,宜在禾叶上露水干后喷施剧毒农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