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养殖:如何高效培育蚯蚓
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养殖蚯蚓也是一门新兴行业,那么蚯蚓怎么养殖好?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高效培育蚯蚓,实现生态循环利用。
养殖的地点,对于蚯蚓养殖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室外的场所最适于养殖蚯蚓,在这种环境下,蚯蚓生活能力强,繁殖得快。室内一般适合小规模的养殖,或刚孵化出来的小蚯蚓的养殖,因为刚孵化出的幼蚓体型小,活动范围不大。如采用室外和室内结合的养殖,会产生良好的效果。理想的地点,最好是在树下,树阴是最凉快的,可以有效地减少蚯蚓爬出逃跑。
二、生长条件的控制蚯蚓最合适的生长温度是15℃~27℃,在0℃以下及32℃以上时,活动就变得迟缓,蚯蚓就会停止吃食,交配的动作也变得缓慢,基本上不进行生殖过程。养殖床的温度一般在10℃以下27℃以上时,蚯蚓就难于孵化。蚯蚓生长环境中最适宜湿度为60%~70%。
三、饲料的供给蚯蚓的食量较大,应给以较充分的食物,否则蚯蚓四处觅食易爬出养殖床。蚯蚓吃完第一次给的饲料时,一定要尽快给第二次饲料。蚯蚓在吃完饲料后,可以饲料表面的变化作为给蚯蚓添加饲料的时间和数量的依据。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饲料里加上木屑和稻草,因为蚯蚓吃食,就会把这些添加物推到表面上来。从被推到表面上来的木屑和稻草的量,就可以判断蚯蚓周围饲料量的多少。
在供给蚯蚓动物的粪便、谷物、堆肥及其他腐烂的有机物以后,大多能很快生长成熟。选出的饲料,要含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及其他成分,这些是蚯蚓生长发育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蚯蚓较喜欢吃甜食。
五、蚯蚓的采收最佳方法是自然光照采集法。在养殖床发现蚯蚓,密度达到2-3万条/平方米,80%个体达到0.3克以上,是最佳采收时间。采收时,提取前24小时前浇足水,不可过干过湿,然后将养殖床上面10厘米饵料的70%集中在水泥地面或塑料布上,利用蚯蚓怕光的特点,逐层扒开,将饵料扒净,使蚯蚓集中在底层,达到收集目的。
六、注意事项1.夏天,垫料里如用鲜草容易产生热,对蚯蚓生长不利。所以,用鲜草时应过三天后再接入种蚓。
2.细菌有助于蚯蚓的消化,但饲料里含水量过高时,细菌繁殖过快,易产生酸性物质,不利于蚯蚓的生长。因此,饲料中水分不宜过大。
3.蚯蚓的采收时间与它的生长发育阶段有密切关系。当蚯蚓达到性成熟、出现环带后,体重增加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且养殖蚯蚓的密度过大时,蚯蚓就会变得瘦弱,如果单纯为了得到蚓体,此时即为采收时期。
阶段 | 种蚯蚓数量 | 生产蚓群 | 幼蚓 |
---|---|---|---|
前期 | 1万条/平方米 | 3公斤/平方米 | 3万条/平方米 |
后期 | - | 2-3.1万条/平方米 | 2万条/平方米 |
以蚯蚓为链条的循环农业,是利用蚯蚓自身的强大的消化功能,把农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来养殖蚯蚓,养殖原料很广,家畜粪便结合农业废弃物经过简单堆积发酵就可以直接养殖蚯蚓。这些农业废弃物经过蚯蚓转化就变成高效有机肥,蚯蚓粪使用在农作物、瓜果、蔬菜和经济林木上,不但能够增产而且还能改善品质,比如增加水果的含糖量,使果品外观更美。
九、案例分析截至目前,已建成蚯蚓养殖大棚8个、蚯蚓养殖实验基地4个、专业打包生产线1条、蚯蚓制品展厅1处,是一个集培育、养殖、采销、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示范区。九户镇兴扈联合社蚯蚓养殖产业示范区是由九户镇兴扈联合社与梁山中蚯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创建的,总占地面积50余亩。在蚯蚓养殖示范区的实验基地里,梁山中蚯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和镇农业...
十、市场体系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把握市场需求动态,为产业链的优化提供市场导向。
蚯蚓养殖的选址至关重要。室外养殖场最为理想,特别是靠近树木的地方,树荫可以提供适宜的遮阳条件。室内养殖适合小规模或幼蚯蚓的养殖。室外养殖床应选择在通风良好、排水顺畅的区域,确保蚯蚓生活环境干燥、凉爽。
蚯蚓的生长环境需严格控制。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5℃至27℃,湿度保持在60%至70%。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都会影响蚯蚓的生长和繁殖。此外,养殖床的遮阳也是关键,避免强光直射,减少蚯蚓活动受干扰。
蚯蚓的繁殖能力较强,一个蚓茧平均可孵出5至8条幼蚓。控制养殖密度,前期幼蚓密度为3万条/平方米,后期降至2万条。通过观察饲料表面的变化,适时补充饲料,保证蚯蚓充足的食量。
八、未来展望因为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蚯蚓养殖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蚯蚓养殖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