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养殖:了解蚯蚓习性
蚯蚓,这个小小的生物,却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价值。从饲料到药材,从食品到肥料,蚯蚓在农业、环保、医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养好蚯蚓,实现生态循环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蚯蚓养殖的奥秘。
蚯蚓是喜湿、怕干、喜暗、怕光的生物,它们对环境的要求较高。
习性 | 特点 |
---|---|
喜湿、怕干 | 体内含水量80%左右,要求饵料含水量60%-80% |
喜暗、怕光 | 昼伏夜出,在月光下可见活动觅食 |
适宜温度 | 15℃-30℃,最佳温度是20℃-25℃ |
PH值 | 生长环境和基料的PH在6~8之间,最适宜为7 |
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夏季每天至少浇一次水,冬季中午浇,保持床面湿润。
营造遮光环境:使用稻草等覆盖物,保持湿润、遮光。
控制养殖密度:每平方米投放0.25kg~0.40kg,夏季密度小,冬季密度大。
及时采收:蚯蚓的世代间隔为60天左右,要及时采收,防止外逃和近亲交配。
二、营造适宜环境,实现生态循环
基料选择:以猪粪、稻草或瓜果混合为基料,要求密度小、压力小、含水高、保水性好、透气性强。
发酵处理:将新鲜猪粪60%,草料40%,加入一定量的EM菌发酵液和红糖拌匀,充分浇水,使其在55%~70%之间,堆积高为1m左右,让其松散不要压实,盖地膜密封厌氧发酵20天备用。
防天敌:避免黄鼠狼、鸡、鸭、鹅、鸟、蛇、老鼠等天敌的捕食危害。
定期清理:清除蚯蚓粪,保持环境清洁,用铁耙翻动养殖床时动作要轻,尽量把蚯蚓卵埋入基料中。
某蚯蚓养殖场位于我国南方,采用上述养殖技巧,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基料选择:猪粪、稻草、瓜果混合,经发酵处理。
2. 养殖床搭建:采用长方形塑料框,每平方米投放0.25kg~0.40kg蚯蚓。
3. 环境控制:夏季每天浇水一次,冬季中午浇水,保持床面湿润;使用稻草等覆盖物,保持遮光。
4. 防天敌:设置围栏,防止天敌入侵。
5. 定期清理:每周清除蚯蚓粪,保持环境清洁。
经过半年时间,该养殖场蚯蚓产量达到5000kg,实现经济效益30万元。该案例充分证明了蚯蚓养殖的可行性和生态价值。
蚯蚓养殖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生态产业,了解蚯蚓习性,营造适宜环境,实现生态循环,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更多人掌握蚯蚓养殖技术,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蚯蚓养殖的第一步,搭建一个合适的养殖床至关重要。床应置于地势平坦、土壤松软、排水良好的区域。将地面平整,铺设发酵好的基料,厚度约10cm,宽度1m。接着,均匀撒种蚯蚓,每平方米投放0.25kg~0.40kg。夏季密度可适当降低,冬季则应增加。覆盖一层基料后,再铺上稻草保温保湿。浇水后,观察蚯蚓状况,确保其正常生长。
基料是蚯蚓栖息和食物的主要来源。理想基料应具备良好的保水性、透气性和适中的含水量。猪粪、稻草和瓜果混合是常见选择。将新鲜猪粪与草料按60%和40%比例混合,加入EM菌发酵液和红糖,充分浇水,堆积发酵20天备用。饲料的添加应根据蚯蚓食量,保持基料湿润,促进蚯蚓生长。
三、温湿度与PH值控制蚯蚓对温湿度非常敏感。适宜生长温度为15℃-30℃,最佳为20℃-25℃。夏季需每天浇水,保持基料湿润;冬季则应减少浇水频率。PH值保持在6-8之间,最适宜为7。过高或过低的PH值均会影响蚯蚓的生长和繁殖。
四、蚯蚓的采收与保存蚯蚓的采收通常采用诱集法。在采集前24小时,充分灌水,确保基料湿润。在养殖床旁边铺设薄膜,将蚯蚓和基料堆积其上。利用蚯蚓的避光性,逐步去除上层基料,收集蚯蚓。采收后,对蚯蚓进行称重装箱,如需运输,可放入冷库保存,温度控制在-20℃左右。
五、防天敌与病害管理蚯蚓养殖过程中,需注意防止黄鼠狼、鸡、鸭、鹅、鸟、蛇、老鼠等天敌的捕食。同时,保持养殖床清洁,定期清除蚯蚓粪,防止病害发生。使用铁耙翻动养殖床时,动作要轻,尽量将蚯蚓卵埋入基料中,提高孵化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