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种植

甘肃崇信新种万亩油用牡丹,探索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新路径

发展阶段 关键词 数量 占比
标题 甘肃崇信, 油用牡丹, 产业发展, 生态保护, 精准脱贫 5 2.5%
正文 油用牡丹, 产业发展, 农民收入, 生态保护, 精准脱贫 7 3.5%

为了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崇信县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市发展木本油料产业的政策措施,抢抓平凉市建设百万亩油用牡丹生产基地的机遇,引进四川华信生物科技公司,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油用牡丹种植。

甘肃崇信新种万亩油用牡丹,探索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新路径

甘肃省制定了《甘肃省油用牡丹产业发展规划》,计划从2013年起至2020年,在全省累计发展油用牡丹基地100万亩。去年,李富仓将家里30亩地流转出去,一亩地流转费550元,打工一天能挣70元,而且在家里住,“比在外面打工强”。

甘肃平凉崇信县新种植了1.2万亩油用牡丹,作为当地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农民可以在自家地头打工,既可以赚钱,也可以照顾老人小孩。2015年,甘肃平凉崇信县新种植了1.2万亩油用牡丹,作为当地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

崇信县黄花乡组建油用牡丹产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农作物间套种油用牡丹1200亩,采取“企业+种植大户”的模式,引导部分农户分散种植200亩。苗木由公司赊账,合作社组织农户自主栽植管理,产业见效后,公司保底收购,扣除苗木费用,为下一步整县规模推进油用牡丹产业开发探索路子。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将油用牡丹列为国家三大木本油料作物之一。一场春雨过后,使得崇信县黄花、黄寨两乡万余亩油用牡丹竞相开放,大片的白色花朵在绿叶的映衬下,宛如翡翠、玉珠,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蜂飞蝶舞,花香袭人。

到“十三五”末,崇信计划栽植油用牡丹10万亩以上,打造全国800个木本油料示范县之一,同时按照创建国家级花卉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创建龙泉寺玉皇阁油用牡丹观光园和黄花塬油用牡丹种植核心景观区,把油用牡丹栽植引入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绿化美化,彰显其经济环保效益。

从去年起,崇信县将油用牡丹发展与推进“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土地流转、劳务雇佣等方式,带动了2045户群众发展牡丹产业,其中贫困户31...

于小红称,油用牡丹的规模发展,让年纪大的农民就近打工,增加收入,同时美化乡村,调节气候,因油用牡丹是多年生灌木,根系发达,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作用,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改善。

平凉华信益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洪荣表示,目前,黄花乡引进的牡丹品种主要有紫斑牡丹和丹凤牡丹,具有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的特点,产量和出油率也很高,可以深加工牙膏、保健品、化妆品和籽油等,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吴洪荣介绍,如今部分乡村组建了劳务输转协会,优先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组织到公司基地务工,并签订长期用工合同,全县农户去年秋季栽植劳务收入达到334.7万元,既解决了公司的用工问题,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崇信县地形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境内总人口10.2万人,农业人口8.2万人。2015年,崇信县将发展油用牡丹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来抓,引进油用牡丹种植项目,投资1.5亿元,在全县种植油用牡丹1.2万亩,涉及2045户群众,其中贫困户

“以前种麦子、玉米,家里30亩地,一年下来收入不多,而且很辛苦,时间都绑在地里了。”甘肃平凉市崇信县黄花乡黄花塬村农民李富仓说,如今家里土地都流转出去种植油用牡丹,自己则在村子附近打工,一年收入将近3万元,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

崇信县林业局副局长于小红表示,崇信县土地面积大,农民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但是气候、土壤适宜牡丹种植,去年引进油用牡丹种植项目,通过土地流转种植1.2万亩,今年计划种植3万亩。

解释完甘肃崇信新种万亩油用牡丹,探索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新路径。,现在来解读甘肃崇信油用牡丹,创新产业新典范。。

政策引导,油用牡丹种植提速
甘肃崇信新种万亩油用牡丹,探索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新路径
发展规划,目标明确 土地流转,农民增收 生态扶贫,双赢局面 产业合作,共同发展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未来展望,打造特色品牌 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45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