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龙虾白斑病毒发展迅速,威胁小龙虾养殖业
小龙虾白斑病毒病主要表现为:虾活动减少、无力上草、摄食减少、体内出现积液、头盖壳易剥离、肝胰腺颜色变白,死亡量迅速上升等症状或现象。
McClain称,近来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小龙虾体内检测到白斑病毒,另外在南大西洋海岸的小虾和螃蟹中也发现了白斑病毒。
白斑综合征的病原是白斑综合征病毒,是一种具有囊膜、无包涵体的杆状双链环状DNA病毒,基本上可以说是目前唯一对小龙虾养殖有影响的病毒。目前小龙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途径 | 描述 |
---|---|
种苗自身带毒 | 目前小龙虾的种苗市场很不规范,大部分养殖户投放的还是野生苗种或塘口自繁苗种。很多苗种本身就携带病毒。 |
水源污染 | 小龙虾生活在淡水中,水源污染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
设备传播 | 养殖过程中的设备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 |
白斑综合症是淡水小龙虾近几年发生较多的一种病毒病。小龙虾原产于北美洲,20世纪初,由美国引入日本,再由日本进入我国南京周边地区,经自然增殖...
白斑综合征的感染范围很广,能够感染大部分甲壳纲和部分昆虫纲淡水水生动物,包括对虾、小龙虾、河蟹和桡足类等水中浮游生物。
1. 种苗自身带毒
2. 水源污染
3. 设备传播
5. 气候因素
6. 养殖环境恶化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农业中心水产专家透露,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135个小龙虾养殖场中已有50%以上被检验白斑病显示为阳性。
导读:小龙虾养殖已成为我国多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只是,由于高密度放养,养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使得小龙虾病毒病害迅速蔓延,病死率高,...
陈信忠;龚艳清;任聪;王寿昆;;复合荧光定量PCR同时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和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8年 .15 赵来兵;;东至县发展小龙虾养殖业的主要做法;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2期 .
该大学小龙虾研究专家Ray McClain称,目前白斑病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蔓延,研究部门已经对88多个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近10个养殖场小龙虾大量死亡,从Atchafalaya盆地带来的9个样本中有3个发现白斑病。小龙虾养殖场并没有太大的破坏,相反小虾养殖场却破坏严重。今年年初,就已经在一个池塘发现了这种病毒。
白斑病细菌是1995年在美德克萨斯州的小虾养殖场被发现的,之后细菌蔓延,导致虾类大量死亡。2009年春季在St.Martin Parish和Vermilion Parish养殖池塘发现白斑病毒以后,有几个小龙虾养殖塘受到感染,那些污染池塘的小龙虾不得不被隔离。McClain称,检疫仍在进行之中,如果国家和联邦政府颁布未来的应对措施以后,情况也许会改变。尽管这种细菌不会威胁人类,但是感染这种病毒的小龙虾行动懒散,最终会导致死亡。感染这种病毒的小虾体外会长满白斑,但是小龙虾却没有体表表现。
小龙虾的白斑病毒病是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病通常引起大片死亡。
美国小龙虾细菌成隐患
谈完美国小龙虾白斑病毒发展迅速,威胁小龙虾养殖业。,接下来聊聊小龙虾白斑病毒:养殖危机与应对策略。
白斑病毒肆虐小龙虾养殖场
近年来,我国小龙虾养殖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众多地区的经济支柱。只是,因为养殖规模的扩大,小龙虾白斑病毒的威胁日益严重。这种病毒导致虾活动减少、摄食减少、体内积液,严重时甚至引发大批死亡。
病毒特性及传播途径
种苗自身带毒:由于种苗市场不规范,许多养殖户使用野生苗种或塘口自繁苗种,导致病毒传播。
养殖水体:病毒在水中存活时间较长,通过水体传播。
工具和设备:病毒可通过养殖工具和设备传播。
案例分析: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白斑病爆发
应对策略:加强预防,科学养殖
加强种苗管理:严格筛选种苗,确保无病毒。
改善养殖环境:保持水体清洁,减少病毒传播。
科学投喂:合理控制饲料投放量,提高虾的免疫力。
加强疫病监测:定期检测病毒,发现疫情及时处理。
面对小龙虾白斑病毒病的威胁,我们应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共同保护这一重要经济资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小龙虾产业的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