鲻鱼白嘴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鱼类疾病
患病鱼体反应过敏,狂游,时见互相撕咬,狂游过后转为缓游,直至死亡。
鲻鱼是温热带浅海中上层优质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喜栖息在入海口。幼鱼常溯河入淡水河川。利用其鳃耙滤取有机物为食。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遭污染的港湾、河川皆能生存。
生产上以预防为主,预防措施有:
放养健康的、不携带病原的苗种;
使用无病毒污染的水源,对可疑水源用0.5g/m3--1.0g/m3漂白粉消毒,并经过24小时--36小时后再使用;
放养密度适当,投喂适量、均匀,避免鱼体因饲料短缺而造成互相撕咬;
及时捞出病、死鱼,并彻底销毁,对发病池实施隔离,禁止交叉使用养殖工具。
鲻鱼白嘴病是一种严重的鱼类疾病,对鲻鱼养殖产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养殖户应加强鲻鱼白嘴病的防治工作,提高鲻鱼养殖效益。
防治措施 | 作用 |
---|---|
放养健康苗种 | 降低病原传播风险 |
使用无病毒水源 | 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
合理放养密度 | 降低病原传播速度 |
及时处理病鱼 | 减少病原数量 |
鲻鱼不仅是优质的食用鱼类,雌鱼的卵巢“乌鱼子”还是名贵食品,精巢即名菜“乌鱼鳔”。由于其经济价值高,鲻鱼养殖业在我国沿海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只是,白嘴病的出现,给这一行业的持续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白嘴病的症状明显,病鱼口吻发白,溃烂,上下颌齿裸露,严重时腹部膨大,肝脏几乎全部呈线状出血。诊断上,通过观察病鱼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确诊。防治上,以预防为主,包括放养健康苗种、使用无病毒污染的水源、合理放养密度、适量投喂、及时处理病鱼和死鱼等。
案例分析:珠江三角洲的鲻鱼养殖困境2015年,珠江三角洲的鲻鱼养殖业遭遇了白嘴病的严重打击。某养殖户的鱼塘,在短短一个月内,鱼病死亡率高达80%。通过紧急措施,包括隔离病鱼、消毒鱼塘、调整饲料等,该养殖户最终控制了病情,但损失惨重。
未来展望与解决方案面对白嘴病的挑战,鲻鱼养殖业需要从源头抓起,加强苗种质量监控,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同时,研发新型疫苗和治疗方法,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未来,因为科技的进步和养殖技术的提升,鲻鱼养殖业有望克服白嘴病的困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