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一点红病是一种常见病害,由病毒引起
本文为大家介绍一下黄颡鱼一点红病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供参考。黄颡鱼品种独特,对生长环境和养殖管理要求相对较高,养殖起来并不容易,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
黄颡鱼一点红病防治方法黄颡鱼一点红病又叫裂头病、头肿病等,为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从苗种到成鱼均会患病,13两之间的鱼发病较多,尤其是二龄鱼发病率较高,水温在18-30℃之间发病,25-28℃发病较严峻,因此每年的6-9月为发病高峰。
技术员手记:鳜鱼夏秋管理技术要点夏秋季水温高,鳜鱼摄食旺盛,生长迅速,但同时也是疾病、浮头等问题的多发季节。
黄颡鱼突然暴毙5000斤,口腔溃烂,鱼身打转,内脏出血判断是链球菌感染引起!湖北黄石黄颡鱼暴毙5000斤,黄颡鱼3-4天突然大批量死亡,目标症状明显。
通过搭配自己的饲料来喂养黄骨鱼,不仅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采食量,还能有效增强黄骨鱼的免疫力。
一、发病症状出血性水肿病也会一种细菌病害,是黄颡鱼养殖时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时病鱼体表发黄,黏液增多,腹部肿大,肛门红肿外翻,另外胸部、鳍部、背部都会出现充血水肿的现象,病情严重时食欲废绝,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
肠炎病是一种细菌性的传染病害,它是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主要原因是投喂的饲料不新鲜、霉变腐败。
1、病因:池塘水环境突然变化为藻类,水质恶化比如pH值下降,氨氮增加,亚硝酸盐高,溶氧低,水体混浊等也容易发病。另外,饲料的营养、刮伤、抢食、机械损伤可能诱发该病的是“爱德华氏菌”慢性感染。其感染途径是通过鼻腔感染嗅觉细胞,进入大脑,通过脑膜感染头骨。
2、症状:发病的鱼头顶部红肿溃烂,直到头盖骨被腐烂,形成狭长的空洞,严重的鱼鳍红,内脏有少量腹水的症状。病鱼在水面上,尾下慢慢旋转。解剖可见腹腔有淡黄色透明状液体,出现溶血现象,肝脏土黄无光泽,有出血点或血斑,脾和肾肿大充血,胃胀大,胃壁充血重,个别出现胃积水现象,肠壁发红,肠粘膜脱落,切肠可见黄色浓汁状液体。
一般只要看到鱼头上出现“红点”症状可以被判断为这种疾病,但由于鱼体虚弱,大量的轮虫经常在腮边寄生,所以有些人经常被误诊为轮虫病,但这种寄生虫感染是继发性的。
1、控制密度:控制黄颊鱼的放养密度在2500~3000尾,选择合适的池面积和水深,一般主要池面积在3~5亩以下,水深在1.5~2米
2、多增氧:黄颡鱼对低氧环境的耐受性比其他鱼差,放养密度高的池塘应设置增氧机,防止鱼缺氧浮头,增氧机功率平均每亩1.5KW。
3、勤改底: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改良地质。
5、常保健:选择优质饲料,定期服用维生素类,提高黄颊鱼的抗病力和抗压能力。
6、善杀虫消毒:定期使用硫酸铜等杀虫药物,定期使用消毒剂消除鱼体内隐藏的病原菌,消除鱼池内的病原体。
黄颡鱼一点红病是一种常见病害,由病毒引起,危害黄颡鱼生长。的内容告一段落,接下来是黄颡鱼一点红病:病毒防控新策略。
在养殖界,黄颡鱼以其肉质鲜美和市场需求旺盛而备受关注。只是,黄颡鱼一点红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病害,对养殖户来说是一大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疾病的防控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为养殖户提供实用的指导。
病例一:池塘水环境恶化引发的疾病爆发位于湖北的某黄颡鱼养殖场,近期遭遇了黄颡鱼一点红病的严重侵袭。养殖户张先生反映,他的池塘水环境突然恶化,pH值下降,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上升,水体溶氧不足。在这种环境下,黄颡鱼开始出现头部红肿溃烂的症状,短短几天内,就有数百尾鱼死亡。
针对这一情况,养殖专家建议张先生采取以下措施:立即更换新水,改善水质环境;加大增氧力度,提高水体溶氧水平;最后,定期使用消毒剂,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池塘水质得到显著改善,黄颡鱼一点红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