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水稻立枯病,育秧期的一大“杀手”,由不良环境诱致土壤中致病真菌寄生所致,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在旱育秧和抛秧时期,严重时会造成秧苗不足,延误农时,进而影响水稻产量。
水稻立枯病主要发生在幼苗的2-3叶期,此时胚乳消失,抗寒能力最弱,日平均气温低于12-15°C时生育受阻,抗病性显著减弱,病原菌容易侵入。
症状 | 描述 |
---|---|
芽腐 | 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芽或根部呈褐色,病芽扭曲、腐烂死亡。 |
针头腐烂 | 多发生在幼苗立针期至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未展开,基部呈褐色,有时叶鞘上产生褐斑,病根也逐渐变黄褐色。 |
黄枯、青枯 | 多发生在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枯萎,穴状迅速向外 ,幼苗基部和根部容易断裂,叶子刺绣。 |
气候条件:低温、雨水、光线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低温影响最大。
侵染循环:水稻立枯病属土传病害,由多种病原菌感染引起。
苗的素质:苗质差、生长弱、抗病能力差是立枯病的直接原因。
水稻苗1-2叶期,使用奥利克50ml,大蒜油15ml,水15公斤喷雾,5-7天1次,连续2次喷雾。
仔细选种和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的生命力和抗病能力。
适时播种,播种密度不宜过大。
苗床的管理: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工作,提高幼苗的抗病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做好防寒、保温、通风、育苗环节,提倡稀少育苗,控制温湿度。
苗床土壤消毒:用3.2恶甲水剂300倍液喷洒,用广灭灵水剂浸泡种子24-48h或1叶1心期喷洒500-1000倍液。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水稻立枯病,确保水稻产量。
通过水稻立枯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产量。的背景,我们引出水稻立枯病防治新策略,保障丰收。。
立枯病的症状主要体现在根部,一般表现为根部出现褐色或灰白色的霉层,严重时伴随腐烂。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一旦腐烂,减产在所难免。
立枯病的发病条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秧苗素质等。例如,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都会增加立枯病的发生风险。
在气候条件方面,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低温会降低幼苗的抗病能力,而阴雨和光照不足则提供了病原菌生长的理想环境。
三、案例解析:绥化市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绥化市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针对当地水稻立枯病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徐金龙,该中心的技术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实地调研和试验,徐金龙发现,立枯病的发生与当地土壤中的病原菌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因此,他们采取了针对性的土壤消毒和病害防控措施。
四、防治策略与实施案例针对立枯病的防治,绥化市北林区采取了以下综合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通过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从源头上降低立枯病的发生风险。
轮作换茬:通过轮作换茬,改变土壤中的病原菌种类和数量,降低立枯病的发生概率。
加强栽培管理:通过合理密植、适时灌溉、科学施肥等措施,提高秧苗的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在水稻苗期和拔节期,使用适当的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
例如,在水稻苗1-2叶期,使用奥利克和大蒜油进行喷雾,每隔5-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两次。同时,加强苗床管理,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工作,提高幼苗的抗病能力。
五、未来展望与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