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出血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鱼类疾病
作者:茶海耕者•更新时间:12小时前•阅读2
鲫鱼,作为我国常见的淡水鱼类,深受养殖户喜爱。只是,鲫鱼出血病这一病毒性疾病,却严重威胁着鲫鱼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鲫鱼出血病的诱因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原因 | 描述 |
---|---|
水质问题 | 水体富营养化、缺氧、酸碱度失衡等,为病原菌提供了繁殖环境。 |
温度变化 | 水温突变导致鱼类应激反应,降低抵抗力。 |
病原菌感染 | 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引发出血症状。 |
1. 外用:“沐菌消”150毫升/亩*米+“苯扎溴铵”30毫升/亩*米。
4. 三禁:治疗期间或治愈后一周内,禁止拉网、大量加水、施用碳铵等氮肥。
四、预防措施1. 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稳定。
2. 合理控制放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4. 加强病原菌监测,及时发现并隔离病鱼。
5. 改善养殖环境,降低鱼类应激反应。
鲫鱼出血病,这个季节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害,近年来发病率显著上升,尤其是病毒性出血病和鲫鱼鳃出血,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江苏某养殖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在江苏某养殖场,鲫鱼出血病的爆发与多种因素有关。池底淤泥较多,有毒物质沉积,为病菌提供了繁殖场所。水质问题也是诱因之一,如亚硝酸盐过高,导致鱼类抵抗力下降。此外,天气异常、温度变化过大,以及鱼类应激反应降低,都是导致鲫鱼出血病的重要因素。
针对鲫鱼出血病的治疗,江苏某养殖场采用了以下措施:外用“沐菌消”和“苯扎溴铵”,内服“达克菌”和“应激宁3型”。在治疗期间,严格执行“三禁”原则,即禁拉网、禁大量加水、禁施用碳铵等氮肥。通过这些措施,养殖场的鲫鱼出血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江西某养殖场,鲫鱼出血病的防控策略更为全面。该养殖场不仅关注水质和饲养管理,还引入了生物防控技术。通过在池塘中投放益生菌,调节水质,有效降低了鲫鱼出血病的发病率。这一案例表明,综合防控策略在鲫鱼出血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