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育雏环节是鹧鸪养殖成功的关键步骤
养殖鹧鸪成功的关键在于育雏,育雏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环节 | 具体措施 |
---|---|
饮水 | 出壳24小时内饮开水,加入0.02%的土霉素,温度36℃,外地引进的雏鸪可加入维生素B。 |
温度 | 初生鹧鸪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需人工给温,提供适宜的温度。1-2周龄室内温度33℃,3-5周龄28℃,6-7周龄26℃,8周龄以后24℃。 |
湿度 | 1周龄相湿度55-60%,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
光照 | 出壳后20小时至1周龄间全日光照,一周后每天16小时光照。 |
密度 | 出壳至10日龄平均每平方米放80只,10-28日龄50只,4-10周龄30只,10周后15只。 |
消毒 | 水槽每天清洗2次,两天消毒一次,每天上午下午清扫粪便一次,室内每周消毒两次,夏季每天消毒三次。 |
通风 | 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适当通风换气,增加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有利雏鸪的新陈代谢。 |
饲料 |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满足雏鸪生长发育需求。 |
近年来,集药用、食用、观赏于一身的美国鹧鸪市场行情一直看好,养殖业日趋火爆。只是,鹧鸪养殖技术并不简单,尤其是育雏阶段。
山东省曹县王泽铺鹧鸪养殖场,通过严格管理育雏环节,育雏成活率达到了95%,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河南省某鹧鸪养殖户,采用科学育雏技术,育雏成活率从原来的70%提升至90%,养殖效益大幅增加。
以上案例表明,掌握鹧鸪育雏关键技术,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养殖户们应重视育雏环节,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进行管理,以提高育雏成活率,实现养殖成功。
鹧鸪育雏开启养殖新纪元
精准管理,育雏成功基石饮水管理至关重要。鹧鸪在出壳后的24小时内,应优先饮用36℃的凉开水,加入0.02%的土霉素。对于从外地引进的雏鸪,建议在水中加入维生素B,以增强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温湿度控制,育雏环境的关键温度是育雏期最关键的环节。不适宜的温度不仅会影响雏鸪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等问题。例如,在山东省曹县王泽铺的鹧鸪育雏实践中,室内温度被严格控制:1-2周龄时为33℃,3-5周龄为28℃,6-7周龄为26℃,8周龄以后降至24℃。此外,湿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1周龄时湿度应控制在55-60%。
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适当通风换气对雏鸪的新陈代谢至关重要。例如,在育雏期间,王泽铺的养殖场会在确保温度的同时进行通风,以增加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促进雏鸪的正常发育。至于光照,出壳后20小时至1周龄间需全日光照,一周后则调整为每天16小时光照。
合理的饲养密度对雏鸪的生长发育同样重要。在育雏的不同阶段,应适当调整饲养密度。例如,出壳至10日龄时,每平方米可放养80只左右;10-28日龄时,每平方米可放养50只左右;4-10周龄时,每平方米可放养30只;10周龄以后,每平方米可放养15只左右。同时,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消毒,也是育雏成功的关键。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的育雏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鹧鸪的成活率,为养殖业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未来的养殖实践中,我们期待更多养殖户能够掌握这些关键环节,共同开启鹧鸪养殖的新纪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