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猝倒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主要危害黄瓜幼苗
黄瓜猝倒病,是黄瓜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土传病害,主要侵害黄瓜幼苗,对其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黄瓜猝倒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幼苗出土后不久,茎基部会出现水渍状病斑,随后病斑变为褐色,缢缩成线状,导致幼苗倒伏死亡。发病初期,子叶和真叶可能仍保持绿色,但因为病情加重,子叶和真叶会逐渐枯萎。
症状 | 描述 |
---|---|
病斑 | 幼茎基部初呈水渍状,后变褐色 |
倒伏 | 幼苗倒地死亡 |
病叶 | 子叶和真叶青枯 |
黄瓜猝倒病的发病规律与气候、土壤、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候因素:低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土壤因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未腐熟的粪肥等有利于发病。
栽培管理:苗床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湿度偏大等不利于幼苗根系生长和发育,易诱发猝倒病。
三、防治方法防治黄瓜猝倒病,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种子处理、苗床消毒、药剂防治等。
种子处理:使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3%至0.4%。
苗床处理:施用未腐熟的粪肥、有机肥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等进行喷雾防治。
此外,加强苗床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发病也是防治黄瓜猝倒病的重要措施。
黄瓜猝倒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病害,通过深入了解发病规律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提高黄瓜产量和品质。
在冬春交替的季节,黄瓜幼苗常常面临一种名为“猝倒病”的病害困扰。这种病害主要侵袭黄瓜的胚茎基部或中部,导致幼苗存活率骤降,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整个苗床的毁灭。李先生,一位有着多年黄瓜种植经验的农民,对此深有体会。
低温高湿,病害滋生
黄瓜猝倒病的发生与低温高湿的环境密切相关。在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使用未腐熟的粪肥等条件下,病害更容易滋生。苗床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湿度偏大,都会成为诱导猝倒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保护地育苗期,气温低、土壤湿度大时,黄瓜猝倒病的发病率尤为严重。
症状明显,防治关键
黄瓜幼苗刚出土或移苗后,若出现倒伏现象,子叶和幼嫩真叶不凋萎,随后子叶和真叶青枯,最终幼苗死亡,这就是猝倒病的明显症状。防治黄瓜猝倒病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
土壤消毒,种子处理
为了有效防治黄瓜猝倒病, 需要对土壤和种子进行消毒。可以使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3%至0.4%。同时,对苗床进行消毒,可用1000倍30%天达恶霉灵水剂或3000-5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细致喷洒。
加强苗床管理也是防治黄瓜猝倒病的重要环节。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苗床,播前一次性灌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必须浇水时选择晴天喷洒,不宜大水漫灌。同时,及时放风、降湿,严防瓜苗徒长染病。
案例分享,经验借鉴
未来展望,持续关注
因为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有效的防治方法问世。对于黄瓜猝倒病这一难题,我们应持续关注,不断探索,为黄瓜种植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