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灌浆期浇水,需关注土壤湿度与温度
在小麦的生长周期中,灌浆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浇水管理,直接关系到最终的产量。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小麦灌浆期浇水的技巧。
我们要看“苗”。群体偏大,追肥量过大,具有倒伏风险的地块不浇灌浆水。因为不浇灌浆水对产量即便有影响,其幅度也不大,而一旦出现倒伏,产量降低更多,风险更大。
土壤湿度与温度近日,面对气温逐步升高,土壤失墒加快的情况对处于抽穗扬花期的小麦生长产生了严重影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小麦灌浆期浇水技术。
提高结实率、预防倒伏、防止早衰、增加粒重。合理灌溉、提高土壤供肥供水能力。灌浆期是水稻对水较敏感的时期,灌浆初期应保持浅水层,以满足水稻对水分的需求;灌浆中期,应采取间隙灌溉的方法,保持田间湿润;后期以干为主,有利提高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寿命和防止倒伏。
要结合区域气候特性看天气、墒情、品种、长势及前期浇水情况,灵活决定是否要浇、多浇还是少浇、早浇还是晚浇。
小麦灌浆期需要施肥浇水,但注意不要过度,过度浇水容易倒伏,并引起小麦根系腐烂,影响产量。小麦灌浆期对水分很敏感,要保持土壤含水量95%左右。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是不易防治的顽疾,如...
否则会导致浇水后的小麦发生倒伏减产的问题。从小麦灌浆水的浇灌量上以保持麦田土壤70-80%左右的持水量为佳,浇水时应当根据天气和墒情...
增加麦粒数量、提升麦粒饱满度对水肥的管理十分慎重而又认真,就是为了力促小麦的稳产高产。当然,这个时候土壤充分的墒情,是保障小麦充分灌浆的根本,土壤墒情充足,麦穗籽粒饱满,秕谷很少或没有。达到籽粒饱满并实现稳产高产,而在灌浆期出现缺水或干旱现象,则不利于小麦灌浆,会导致小麦出现籽粒干瘪、产量降低等问题。
即灌浆期降水多少,若小麦灌浆期出现一次降水量达20毫米以上的降水过程,可以不浇灌浆水,如果灌浆期降水量很少,可以考虑浇灌浆水。
土壤湿度 | 返青至拔节期 | 孕穗到开花期 | 灌浆期 |
---|---|---|---|
55%~80% | 70%~80% | 80%左右 | 60%以上 |
3、中促 要做好中促管理,也是小麦进入需水高峰期,因而要进行浇水,保证足够的水分供应。要根据当时的苗情、墒情和降水情况,在起身拔节期进行灌水。
4、后保 小麦的抽穗扬花期是需水临界期,同时也是进入灌浆的时期,水分供应不足,对产量影响较大,因此,这时候小麦在灌浆期虽然急需用水,但不宜大水浇灌。可利用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的方法。
目前,油田的小麦处于集中灌浆期,这是小麦成熟前的最后一个管理阶段,也是决定小麦最终产量的最重要时期。小麦进入灌浆阶段后,此时的管理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小麦植株根系明显开始衰弱和退化,需要防止小麦灌浆阶段脱肥过早衰老;
确保土壤水分能够得到促进小麦并且土壤在成熟前10天内不得缺水;
防止干热风、大风、大雨天气,因此灌浆期要防止干旱...
先看天气预报未来三天有无大风天气,预防浇后大风造成倒伏。浇灌浆水切忌大水漫灌。同时预防干热风,灌浆水对于小麦灌浆期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这个阶段,恰当的使用好...
在植株没有充足水分的情况下,会造成籽粒干瘪,造成减产;籽粒在孕育期间,没有充分的水分保障,吸收不到茎、叶传输的养分,不但不能膨大,最关键的是没有足够的营养,降低了品质。
小麦这种作物,虽说属高水肥作物,但在灌浆期,千万不要过大水肥,否则,好事就转变成坏事了,水肥过盈,会导致贪青晚熟,麦粒回性大,产量最后抵不过正常土壤水分的。
精准灌溉助力小麦灌浆,土壤水分管理技巧揭秘 土壤墒情,精准把脉土壤墒情是决定灌溉决策的关键因素。我们通过实地测量和数据分析,了解到土壤水分含量对小麦灌浆期的影响。例如,在油田的麦田,我们根据土壤含水量在55%-80%的适宜范围,合理安排灌溉时间,确保小麦根系活力和叶片寿命。
不同的小麦品种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在灌浆期,我们根据品种的抗旱节水性,有针对性地调整灌溉策略。对于抗旱节水性强的品种,我们减少灌浆水灌溉;而对于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则尽量避免灌浆水,以提升籽粒品质。
综合管理,确保稳产高产在小麦灌浆期,我们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方法,确保小麦稳产高产。除了水分管理,我们还注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通过科学的管理,我们的小麦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当地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未来展望,持续优化灌溉技术因为科技的进步,精准灌溉技术将更加成熟。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灌溉效率,为我国小麦生产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麦灌浆期水分管理将更加精准,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