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牦牛产业振兴蓄势发力,面临资源、技术、市场等多重挑战
领域 | 研究进展 | 专家观点 |
---|---|---|
牦牛营养学 | 走在全国同行前沿 | 陆仲麟:发挥科技人员聪明才智 |
高寒草原学 | 深入研究草原生态 | 陆仲麟: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 |
畜牧系统学 | 提升牦牛生产性能 | 陆仲麟:依靠现代科研成果 |
牦牛传染病侵袭病学 | 预防疾病,保障健康 | 陆仲麟:重视疾病防控 |
原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陆仲麟表示,青海在牦牛营养学研究、高寒草原学研究、畜牧系统学研究、牦牛传染病侵袭病学研究等领域都走在全国同行的前沿。专业技术人员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青海牦牛产业振兴蓄势发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技术、市场等多重挑战。青海省农牧厅厅长王玉虎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关键。牦牛产业的振兴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向阳村党支部以“产业兴旺”为目标,立足本地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牧民群众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专业合作社,让牦牛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北京方圆品牌营销机构负责人李明利建议,青海要推进牦牛产品品牌营销,拓宽思路,从地方特产到一道美食;重软实力,多花钱打品牌,进入消费生活;主动出击,打破区域局限,布局全国。
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也是牦牛的主产区,被称为“世界牦牛之都”。2017年底,青海牦牛存栏总量480.97万头,居全国之首,占全世界牦牛存栏量的32%。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青海牦牛产加销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从事牦牛养殖生产的合作社组织达到1000多家,牦牛肉、奶、毛绒的加工企业达到500多家,产品种类200余种。
针对牦牛肉产品加工,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所研究室主任孙宝忠表示,要充分利用公众认知,大力推进牦牛肉商品化发展,发挥牦牛肉安全营养特色,开发青少年儿童牦牛肉食品,创新发展出口类型牦牛肉产品;探索发展养生牦牛产业模式与产品发展,赋予基地新功能。
青海牦牛产业振兴,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企业、科研机构和广大牧民的共同努力。青海牦牛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青海牦牛产业:科研创新与市场拓展的融合之路在青海这片广袤的高原上,牦牛不仅是牧民生活的依靠,更是当地特色产业的代表。近年来,青海省在牦牛产业领域,以创新为驱动,积极拓展市场,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科研助力,提升产业品质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