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是鸭类常见传染病,由浆膜炎病毒引起
防治措施 | 具体内容 |
---|---|
疫苗免疫 | 采用疫苗来免疫接种可以获得较好的预防效果。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各种佐剂的灭活苗如1型Ra的单价灭活苗、1,2型二价灭活苗、或其它血清型的多价苗、Ra和大肠杆菌的二联灭活苗、Ra和出败及大肠杆菌的三联灭活苗等。 |
药物防治 | 在发生鸭传染性浆膜炎时,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5-甲氧嘧啶、头孢类药物、喹诺酮类等药物效果较好。可用5%的氟苯尼考按0.2%的比例拌料,连用5天,个别重症者可按25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连用2天。 |
生物安全措施 | 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包括定期带鸭消毒,除活疫苗免疫期外定期用高效消毒剂带鸭喷雾消毒;洗刷浸泡养殖器具和饮用水消毒;用含氯消毒剂。 |
饲养管理 |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适当调整鸭群的饲养密度,注意地面和网床的平整度,减少鸭脚掌等皮肤损伤,控制鸭舍的温度、湿度和通风,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不同批次、不同日龄的鸭尽可能不混养。 |
饲料管理 | 做好饲料管理,饲料生产和饲喂过程中适当添加优质防霉脱霉剂和保肝护肾等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减缓和消除免疫抑制,提升机体抗病力,可有效降低传染性浆膜炎的感染和发生。 |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胞且不能运动。纯培养菌落涂片可见菌体呈单个、成对或丝状,菌体大小不一。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尘土、飞沫等,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的伤口而感染。
鸭传染性浆膜炎难于根治,特别是老鸭场用药成本增高、治疗效果不好、养殖效益低。采用疫苗来免疫接种可以获得较好的预防效果。一般来说免疫两次才具有有效的保护力,肉鸭在7~10天龄进行首次免疫,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0.2~0.5毫升/只,相隔1~2周后进行二免,0.5~1毫升/只,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会给养鸭户造成极大的损害,因此了解其临床症状诊断与综合防制至关重要。该病多见于1-8周龄的小鸭,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感染后眼鼻分泌物增多、下痢、咳嗽、喘气、共济失调和头颈震颤,少数慢性病例出现头颈歪斜等症状。在病变上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及部分病例出现关节炎为特征。
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是做好预防工作,科学管理、科学饲养,做好免疫,降低鸭群患病几率从而降低经济损失。通过疫苗免疫、药物防治、生物安全措施、饲养管理和饲料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和流行。
回顾完鸭传染性浆膜炎是鸭类常见传染病,由浆膜炎病毒引起。,让我们继续探讨鸭浆膜炎:防控策略与未来展望。
病例背景某地区一家规模化鸭场,饲养肉鸭约2万只。近期,鸭场出现了大量鸭只出现眼鼻分泌物增多、下痢、共济失调等症状,死亡率持续上升。经兽医诊断,该鸭场发生了鸭传染性浆膜炎,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饲养密度过大,导致鸭舍内环境恶化,空气质量差。
饲料品质低劣,缺乏营养,导致鸭只抵抗力下降。
饲养管理不当,未能及时清除鸭舍内的粪便和污物。
防控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适当调整饲养密度,保持鸭舍内通风良好,减少鸭只间的应激反应。同时,定期清理鸭舍,保持地面干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选用优质饲料,确保饲料的营养均衡。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增强鸭只的抵抗力。
3. 药物防治在兽医的指导下,使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5-甲氧嘧啶、头孢类药物、喹诺酮类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重症病例,采用肌肉注射或灌服的方式进行给药。
4. 疫苗免疫为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对该鸭场进行鸭疫巴氏杆菌灭活苗免疫接种。根据疫苗使用说明,确定免疫程序,确保鸭只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控措施实施,鸭场鸭只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死亡率逐渐降低。在养殖过程中,我们还加强了饲养管理,确保鸭舍内环境清洁、卫生,减少了鸭传染性浆膜炎的 发生。
未来展望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