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大泥鳅繁养专合社助农致富,探索泥鳅养殖新模式
在四川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名为屏山县中都镇民义村的村庄,这里的人们正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让泥鳅养殖成为致富的途径。这个村庄的村民,在专合社的带领下,正探索着一种全新的泥鳅养殖模式。
去年初,专合社成立的相关工作启动。5月25日,隆昌县普润镇高山村,新盛泥鳅养殖场合伙人李开江挽起裤脚,一深一浅地在池塘里转移泥鳅幼苗。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当地传统的养殖模式,让泥鳅养殖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李开江和他的团队,在四川农业大学学习到了先进的养殖技术。他们利用这些技术,建立了现代化的泥鳅养殖基地,并牵头成立了专合社,吸引了省内外100多户会员和2000亩养殖基地,成为川南最大的泥鳅繁养专合社。
年份 | 事件 | 数据 |
---|---|---|
2012年 | 李开江等3个大学生返乡创业,建立新盛泥鳅养殖场 | 普润镇是水产养殖大镇,以四大家鱼为主,利润并不高 |
2015年 | 李开江等人牵头成立专合社,成为川南最大的泥鳅繁养专合社 | 专合社在省内外拥有100多户会员和2000亩养殖基地 |
2016年 | 专合社帮助农民致富,推动泥鳅养殖新模式的发展 | 预计全社社员今年可创利润2000多万元 |
在专合社的帮助下,农民们开始尝试新的养殖模式。他们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养殖方法,而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泥鳅的产量和品质。比如,他们采用了先进的养殖设备,提高了养殖环境的可控性,使得泥鳅的生长更加健康。
富顺县彭庙镇柏林村十组村民陈顺洪今年5月返乡后,在唐国榜帮扶下饲养泥鳅120亩,估计到年底总收入能达到500万元左右。他说:“以前我们只知道种地,现在通过养殖泥鳅,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唐国榜是自贡市富顺县永年镇团山村的一个80后农民,曾在广东打工、湖南经商,于2013年回到故乡创业。到目前为止,他共投入600多万元建起500亩泥鳅养殖基地,预计今年销售泥鳅苗和商品泥鳅总收入可达1200万元。
唐国榜说:“自己创业成功,还想带动更多的人致富,这就是自己的梦想。”
四川最大泥鳅繁养专合社助农致富,探索泥鳅养殖新模式。已经讲清楚了,现在聊聊四川泥鳅养殖新模式助农增收吧。
技术革新,泥鳅养殖新篇章2012年,卢富建、李开江、李文典这三位志同道合的大学生毕业后,毅然返乡创业,建起了新盛泥鳅养殖场。他们凭借在四川农业大学学到的先进技术,改变了普润镇传统水产养殖的格局,让四大家鱼的养殖利润得到了显著提升。
基地建设,规模效应显现 农民增收,共同富裕的画卷唐国榜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还积极帮助其他农民。去年以来,已有来自本地以及湖南、湖北、贵州、重庆等省市的100多户农民,加入他牵头成立的水产专合社。他除保本销售苗子外,还派专业人员上门免费规划修建精养池和指导技术,帮助社员们打开销售路,预计全社社员今年可创利润2000多万元。
这项新型的泥鳅养殖模式,正成为四川乡村振兴的一股强大动力,让更多的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