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博物馆建牡蛎礁遗迹展区,展示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地质变迁
天津北方网讯,近日,《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总体规划》评审会在津召开,会议同意《总体规划》通过评审。根据总体规划,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将在10到15年内发展成为集保护、利用、科研、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海洋保护区。
保护区划分 | 功能区 | 规划目标 |
---|---|---|
重点保护区 | 生态与资源恢复区 | 加强生物资源生态修复,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
适度利用区 | 科研监测 | 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
牡蛎礁,这一古老的海洋瑰宝,地质年龄超过1690年,见证了地球中纬度地区海洋地质变化的独特现象。长期以来,海门渔民用劈牡蛎作为美味的海鲜,但大量捕捞和掠夺性的作业方式,对牡蛎礁及其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通过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限量捕捞、增殖放流、生态养殖等措施,修补海洋生物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在保护区的规划中,国家海洋博物馆将与相关部门协商共建牡蛎礁遗迹展示区。该展区将依托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强大平台,全方位展现牡蛎礁遗迹风貌和天津古海岸变迁的历史。
近期规划将在保护区完成浮式界标、警示牌、宣传牌等界标、标牌的设置,并在重点保护区内布设水质监测浮标。同时,还将开展保护区游泳动物增殖放流,贝类底播,投放人工牡蛎礁群等生态修复工作。
中期规划将开展保护区水质在线监测等科研与监测项目,及时掌握保护区牡蛎礁及其生境状况变化,为管护工作提供可靠的研究支撑。
远期规划将完成全部生物多样性养护礁群投放、贝类底播增殖放流工作,并对修复效果开展评价。同时,还将建立人类活动监控简报制度,常态化制作保护区动态监视评价产品。
《总体规划》遵循“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合理开发”的指导思想,将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生态与资源恢复区、适度利用区三个功能区。规划目标明确,旨在加强生物资源生态修复,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牡蛎礁的历史与价值为了实现保护目标,《总体规划》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包括:限量捕捞、增殖放流、生态养殖等途径修补海洋生物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上监视监测平台,依托国家海洋博物馆共建牡蛎礁遗迹展示区,开展水质监测等科研与监测项目。
社区共管与未来展望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将社区共管作为重要策略,依托国家海洋博物馆共建牡蛎礁遗迹展区,让更多民众了解海洋保护的重要性。未来,因为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片海洋瑰宝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案例来源与时间节点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