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养殖需模拟其原生水域环境,提供适宜水温、水质和充足饵料
中华鲟,这一珍贵的淡水鱼类,其养殖技术要求严格,需模拟其原生水域环境,提供适宜的水温、水质和充足饵料。
鲟鱼养殖池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区域,交通便利且通讯设施齐备。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2-3米,水质较稳定,水体溶解氧值高,最好在5毫克/升以上。池塘要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坡降,配备一台水车式增氧机,并设置饲料台。
二、水温控制水温控制在20~29℃之间。进水采用喷淋和直接注水,根据水质及鱼苗情况每隔2~3d吸底排污1次,每7~10d放水洗池1次。
三、鱼苗培育方法仔鱼放养刚孵化的仔鱼在体形和行为上变化很大,处于体表及卵黄呼吸向鳃呼吸转移阶段,此时需供给充足的氧气。一般可在水泥池内放置气泡石,自动供应氧气。纤维素的适宜含量为2%-4%。维生素和矿物质。目前鲟鱼这两方面的营养研究国内外都不多。一些研究结果未发现鲟鱼有对维生素C和磷脂的需求;但发现鲟鱼有对胆碱的需求,当饲料中胆碱的含量为0.2%-0.4%时,有促进生长、提高饲料效率的作用。
四、饲料投喂中华鲟养殖用的饲料分...
三、饲料投喂可用人工配合颗粒料,要求蛋白质含量42%-45%,主要原料有鱼粉、酵母、血粉、小麦、玉米、蚕蛹等,颗粒料在水中的稳定性要高,保持半小时以上。鱼种入箱后应停止投饵2-3天,以便鱼种适应环境,2-3天后开始投饵,刚开始投喂需少量多次,进行诱食。饵料粒径应因为鱼体的增大适时调整,以达到适口为宜。每天早中晚各投饵一次,鲟鱼有夜间觅食习性,夜间投喂一次,日投饵量为箱内鱼体重的2%-4%,同时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的摄食情况而定。
五、鱼病防治真菌性疾病的症状是行动迟缓、鱼体消瘦、不摄食。防治方法是要防止鱼体受伤,对患病鱼体可以采用克霉唑和1%的食盐与小苏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鱼10分钟左右。
六、日常管理要安排专人守护,坚持早中晚巡箱检查。每次喂完鱼后一小时要提箱检查吃食情况,调整投饵量;发现箱内有上浮死鱼也要提箱检查并捞出箱内病鱼死鱼。每10天左右要清洗网箱,除掉网衣上的杂物与附着过多的藻类,保持箱内外水体交换畅通,因为鱼体增长要及时调整密度。每月换置一次网箱,换置时采用套置法,即先把要换入的网箱经过2-3天的浸泡后把它套置在要被换出的装有鲟鱼的网箱外面,并固定好,然后要小心地把要换出的网箱解开拉出水面。把换出的网箱冲洗干净修补好,以备换用。注意如果进入高温季节则尽量避免倒鱼,以免造成损失。
七、苗种放养4月中旬把网箱设置好,网衣经库水浸泡已无粗糙感,以减少入箱的鱼种由于环境的改变惊恐窜游,从而被网衣擦伤的机会。放养时间以4月中下旬为宜,水温10-15℃左右,是适于鲟鱼的最佳生长温度。放养规格越大越好,一般为每尾75-150克,放养密度是40-50尾/平方米。鱼种入箱前用3%-4%的盐水消毒,运输水与水库水水温相差不超过5℃。
网箱下水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浸泡处理,提前7-10天下水,鱼种入箱前用3%-4%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每隔15-20天每箱用生石灰2-3公斤,化水泼洒箱体及近旁水域,每天1次,连续3天,同时在网箱内四个角用漂白粉与敌百虫穿插挂袋。
每天测量水温3次,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态氮等理化因子要定期测定。值得注意的是:鲟鱼是典型的底栖鱼类,一般不会上浮游动,有些种类如中华鲟,即使在水体溶解氧不足时也不象家鱼那样明显的浮头,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如水温过高、水色不对或天气闷热时,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每天清晨都要测定水体溶解氧。当池塘水色过浓时,水体透明度低于25厘米或溶解氧小于5毫克/升时,池塘要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的清新。
水温控制可以参考以下措施:选择合适的放养时间,投放大规格鱼种,以缩短养殖周期;争取在每年高温期过后再投放大规格鱼种,在翌年高温期到来之前达到养成规格上市,可以避开高温;在高温期到来时加深水位,减小放养密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采取加大换水量和搭棚遮光等措施。
项目 | 标准 |
---|---|
水温 | 20~29℃ |
溶解氧 | 5毫克/升以上 |
pH值 | 7.0~8.0 |
在中华鲟的养殖过程中,原生环境的模拟至关重要。以我国某养殖基地为例,他们采用圆形玻璃缸或正方形水泥池,直径35米,深度1.5米,池底坡度为6.8。水泥池壁和底部均铺设瓷砖,水深保持在0.6至0.9米。水温控制在20至29℃之间,进水采用喷淋和直接注水,排水以中心溢排水为主。通过这样的设计,有效地模拟了中华鲟的自然生活环境,提高了养殖成功率。
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华鲟养殖产业也在不断创新。未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养殖效率。
优化饵料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
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降低养殖成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