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专池强化速养技术,一种提高大鲵养殖效率的方法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大型两栖水产品。它不仅肉嫩味美,营养价值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只是,如何高效养殖大鲵,一直是养殖户们关心的问题。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鲵专池强化速养技术,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率。
大鲵专池强化速养技术是一种通过优化养殖环境、提高饲料利用率、加强疾病防治等措施,实现大鲵快速生长的技术。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提高生长速度
降低饵料系数
减少疾病发生率
降低养殖成本
1. 鲵池建设幼鲵池:多采用水泥结构,每口池面积以8~10平方米为宜,池壁高50~60厘米,水深20厘米左右。池底应铺一层泥沙,池壁要求光滑,池内应设置石堆、假山、岛屿,池边应设置防逃板。
2. 放养苗种放养密度视养殖大鲵规格和养殖场水源、水体、饵料等因素而定。定位,饵料投放位置应在大鲵洞穴附近,便于懒惰的大鲵取食;定质,大鲵对饵料质量要求较严,要求鲜活,并且对饵料的品种不能变化太大,避免大鲵拒食。
3. 喂食饵料幼鲵开食期,主要投喂摇蚊幼虫、水蚯蚓等活饵,以吃饱为度。幼鲵饲养15天后,可以适当喂小虾、蚯蚓、碎肉等,晚上投饵。饲养8个月左右,幼鲵体重达到20克以上时,饵料可以用小杂鱼肉糜或切碎的牛、羊肉等,也可以人工配合饵料。
4. 日常管理成鲵池一般2~3天换水一次,冬季每周换水一次。具体换水次数应根据气温高低和水质情况而定,以保持水质清新为准。要经常检查饲养池,防止大鲵逃跑。
5. 疾病防治每月定期用0.7×10^-6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一次,杀灭池中病菌和寄生虫。如大鲵发生皮肤溃烂或被咬伤,应立即将其捕出进行隔离饲养和治疗,可注射青霉素5万国际单位/公斤,每天一次,连续4天,然后每4天注射一次,连续2~3次即可治愈。
三、案例分析某养殖户采用大鲵专池强化速养技术,经过一年的养殖,大鲵体重增长速度提高了30%,饵料系数降低了20%,疾病发生率降低了15%。该养殖户的养殖成本较传统养殖方式降低了10%,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 | 传统养殖 | 专池强化速养 |
---|---|---|
生长速度 | 慢 | 快 |
饵料系数 | 高 | 低 |
疾病发生率 | 高 | 低 |
养殖成本 | 高 | 低 |
日常管理方面,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每天记录气温、水温、投饵品种、投饵量、吃食情况、生长情况及活动状况,积累经验,优化养殖技术。
大鲵疾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消毒、合理投喂、科学管理,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发生。一旦发现疾病,应立即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因为人们对大鲵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逐渐扩大。未来,大鲵养殖市场前景广阔,有望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