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叶尖枯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李广茂水稻叶尖枯病又称水稻叶尖白枯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对水稻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将从病害特点、传播途径、防治方法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为水稻种植者提供科学指导。
症状 | 特点 |
---|---|
叶片斑点 | 从叶尖或叶缘开始,逐步 形成长条形斑 |
病斑颜色 | 初为墨绿色,渐变灰褐色,最后呈枯白色 |
病健交界 | 明显,交界处有褐色条纹 |
病部易碎 | 严重时可致叶片枯死 |
水稻叶尖枯病主要为害叶片,病害开始发生在叶尖或叶缘,然后沿叶缘或中部向下 ,形成条斑。发病适温25-28℃,菌丝生长温限10-35℃,适22-25℃,分生孢子形成温限15-30℃,适25℃,孢子萌发温限10-35℃,适30℃。
水稻叶尖枯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越冬分生孢子器遇适宜条件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至水稻叶片上。
病原菌寄主有禾本科杂草10多种,带菌杂草也能传播。
从拔节到妊娠穗期形成明显的发病中心,灌浆初期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
低温、多雨和多台风有利于疾病的发生。
氮过多,延迟发病严重,硅肥发病轻。
水稻分后期不及时晒田,积水多,发病重。
田间密度大,发病重。
加强种子检疫,防止传入无病区。
选择抗病品种,粳稻较籼稻抗病。
施用有机肥料,增加磷钾肥料和硅肥料。
分期适时适度晒田,生长分期后干湿。
种植不能过密,降低田间湿度。
药剂处理种子: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50-500倍液浸种24-48小时,40%禾枯灵可湿性超微粉250倍液浸种24小时。
从水稻妊娠穗到抽穗期,发现中心病株后,选择40%的多菌灵胶悬挂剂40ml或40%的水稻枯灵可湿性粉剂60-75g。每667m2对水60L喷雾。
防治水稻叶尖枯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保障水稻产量。
1986年和1987年,东台市有80%以上的杂交稻发病,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这一案例表明,水稻叶尖枯病已成为水稻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作者在1986-1988年对水稻叶尖枯病的症状、发生特点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
防治策略:从种子处理到田间管理防治水稻叶尖枯病, 要从种子处理入手。加强种子检疫,选择抗病品种,如粳稻较籼稻抗病。同时,施用有机肥料,增加磷钾肥料和硅肥料,可以有效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在田间管理方面,适时适度晒田,降低田间湿度,也是预防病害的关键措施。
药剂防治:科学用药,精准施治 未来展望: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因为科技的发展,水稻叶尖枯病的防治策略也在不断更新。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研发高效、低毒、环保的防治药剂,同时,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实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