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病虫害防治,关注病害和虫害对茼蒿生长的影响
茼蒿,又称皇帝菜,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清脆的蔬菜,深受人们喜爱。只是,茼蒿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了茼蒿的生长和产量。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茼蒿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病害名称 | 症状 | 防治方法 |
---|---|---|
立枯病 | 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最终干枯死亡。 | 喷洒恶霜嘧铜菌酯 |
叶斑病 | 叶片出现圆形病斑,之后扩大成黑褐色大病斑。 | 喷洒苷抗菌素 |
菌核病 | 茎基部感染,初生水渍状斑,然后 成淡褐色,茎基软腐烂或纵裂,病部表面产生白棉状菌丝。 | 喷洒硅唑咪鲜 |
霜霉病 | 叶片表面出现灰色至灰褐色湿斑,病斑边缘和健康部分界限不明显,湿度大时斑面出现棉状白霉。 | 喷洒霜疫灵 |
虫害名称 | 症状 | 防治方法 |
---|---|---|
蚜虫 | 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多聚集在叶子、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汁,使叶子皱纹、卷曲、畸形。 | 使用蚜螨清乳油、吡虫啉系列产品喷雾防治 |
小菜蛾 | 幼虫蛀食茎髓和根部,导致菜株死亡。 | 使用太保乳油防治 |
菜青虫 | 以初龄幼虫蛀食幼苗大菜螟心叶,吐丝结网,轻则影响菜苗生长,重者可致幼苗枯死。 | 使用太保乳油防治 |
白粉虱 | 聚集在叶子背面,分泌大量蜜露,导致叶片发黄、卷曲。 | 使用蚜螨清乳油、吡虫啉系列产品喷雾防治 |
潜叶蝇 | 幼虫潜入叶片内取食,导致叶片出现白色斑点。 | 使用吡虫啉系列产品喷雾防治 |
在防治茼蒿病虫害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提高茼蒿的抗病虫害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合理使用农药,遵循农药使用规范,避免农药残留超标。
注意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测,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茼蒿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经验,科学防治。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才能保证茼蒿的正常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正是因为茼蒿病虫害防治,关注病害和虫害对茼蒿生长的影响。中所呈现的问题/现象,才促使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茼蒿病虫害防治策略解析这一领域。
一、立枯病:茼蒿幼苗的“隐形杀手”
在茼蒿的种植过程中,立枯病是常见且危害极大的病害之一。这种病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主要侵袭幼苗的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期,病斑呈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苗在白天会出现萎蔫现象,夜间则恢复活力。因为病情的发展,病部逐渐凹陷、溢缩,甚至变为黑褐色。当病斑环绕茎一周时,幼苗最终会干枯死亡,但不会倒伏。轻症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褐色凹陷病斑,而不会枯死。在苗床湿度较高时,病部还会出现淡褐色蛛丝状霉。这种病害不仅影响茼蒿的生长,还可能对药农造成经济损失。
叶斑病是茼蒿种植中另一种常见的病害。当心叶受到侵害或出现丝网状结构时,应立即采取防治措施。一种有效的方法是使用5%的药物喷洒太保乳油4000倍的液体,连续喷洒2~3次,确保药物喷洒到菜心。这种病害如果不及时控制,会导致茼蒿叶片出现圆形病斑,并逐渐扩大成黑褐色大病斑,严重影响茼蒿的产量和品质。
菌核病是茼蒿种植中的另一种严重病害。茎基部感染后,初生水渍状斑,随后 成淡褐色,茎基软腐烂或纵裂,病部表面产生白棉状菌丝。叶片感染时,叶片表面会出现灰色至灰褐色湿斑,病斑边缘与健康部分界限不明显。湿度大时,斑面会出现棉状白霉,叶片腐烂。果实感染后,初现水浸渍状斑,扩大后呈湿腐状,病部表面出现数量不同的黑鼠粪状菌核。防治这种病害,发病初期可喷洒4%苷抗菌素20毫升和41%聚氰胺20毫升的混合液,加水15公斤,5~7天用药1次,连续2~3次。
蚜虫是茼蒿种植中的一种常见害虫,以刺吸式口器侵害茼蒿,多聚集在叶子、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汁使叶子皱纹、卷曲、畸形。严重时,枝叶会枯萎,整株死亡。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头、益害比大于1∶500时,每亩用25%蚜螨清乳油50毫升,或吡虫啉系列产品1500~2000倍液喷雾,10%的蚜虱净60~70克,20%的吡虫啉2500倍液,25%的抗蚜威3000倍液喷雾防治。
针对茼蒿的病虫害问题,应采取综合防治策略。这包括及时清除病残体,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以及使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病害和虫害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例如,对于立枯病,可使用恶霜嘧铜菌酯进行防治;对于叶斑病,可使用苷抗菌素;对于菌核病,可使用硅唑咪鲜胺;对于菜螟,可使用太保乳油;对于蚜虫,可使用蚜螨清乳油或吡虫啉系列产品。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茼蒿病虫害的发生率,提高茼蒿的产量和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