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基腐病是一种危害玉米生长的土传病害
玉米茎基腐病,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但它却是玉米种植者心中的一大噩梦。这种病害在玉米种植区域呈现出上升趋势,一旦发生,将对玉米的生长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玉米茎基腐病:玉米生长的隐形杀手发病症状 | 描述 |
---|---|
水渍状腐烂 | 叶鞘和茎秆上出现水渍状腐烂,有腥臭味 |
叶片变黄 | 叶片逐渐变黄,萎蔫 |
掰开茎内木质部变褐色 | 掰开茎内木质部变褐色 |
地势低洼的玉米田发病严重,特别是持续的降雨造成玉米田积水严重,长时间不能排水会导致玉米根系生长受到破坏,特别是土传病害更容易发生。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俗称玉米青枯病。近几年,由于玉米自交系、杂交系品种在地区之间引种频繁,使本来抗病性较差的自交系和部分杂交系的原种在地区之间广为种植,从而导致该病在各玉米产区之间相互传播。
初侵染:玉米茎基腐病属于土传病害。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从灌浆期至乳熟期开始发病,典型症状表现为:
茎叶青枯型:发病时多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 ,呈水泽状而青枯。
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沙质土壤瘠薄、排水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
防治玉米茎基腐病要选用抗耐病品种。在选择品种时,可考虑选用玉米高矮适中、叶片较厚且蜡质较多的品种,对病菌的侵染效果较明显。移栽前一两天,用玉米种衣剂亮盾1500倍处理苗盘中的玉米苗。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止玉米茎基腐病和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
此外,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避免田间积水,合理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也是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重要措施。
在玉米种植领域,茎基腐病无疑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这种病害不仅影响玉米的生长,更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损失。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们介绍一种全新的防治策略。
玉米茎基腐病,顾名思义,主要侵害玉米的茎基部。它会导致植株过早枯萎,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这种病害的成因复杂,包括土壤、气候、品种等多方面因素。例如,连续降雨、土壤排水不畅、品种抗病性差等都可能成为诱发因素。
在河南某玉米种植区,我们曾遇到一个案例。由于连续的阴雨天气,导致田间积水严重,玉米根系受损,茎基腐病迅速蔓延。据统计,该区域玉米产量损失高达20%以上。
防治策略:新策略的实践与成效为了有效防治茎基腐病,我们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治策略。选择抗病品种是关键。我们推荐使用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如“豫玉22”、“郑单958”等。加强田间管理,改善土壤排水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最后,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有效抑制病菌的传播。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更换抗病品种、改善田间排水、使用生物菌剂等。经过一个生长季的实践,该区域玉米产量恢复至正常水平,病害发生率降低了80%以上。
未来展望:持续优化防治策略因为气候变化和种植模式的调整,茎基腐病的防治策略需要不断优化。未来,我们将进一步研究病害的发生规律,开发新型生物防治技术和高效化学药剂,为玉米种植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解决方案。
面对茎基腐病这一挑战,我们需要从源头入手,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手段,才能确保玉米的丰收。通过不断实践和我们有信心战胜这一病害,为我国玉米产业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