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亩产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经历了从低到高的显著变化
上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常规水稻的增产主要靠播种面积的增加,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2571万公顷增加到1958年的3190万公顷,增加了619万公顷;单产...
20世纪60年代中期,广东省已基本实现早稻品种矮秆化,大面积亩产由过去的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400公斤,一举改变了传统早四晚六的早稻低产面貌。自1955年至今六十多年来,矮秆育种在中国大陆诞生了16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的品种,大部分品种出自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从1950年至1995年,我国水稻的平均单产从2.21吨/公顷提高到5.93吨/公顷,增长了1.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在水稻种植技术上的进步和农业发展的成就。因为科技的进步和新品种的培育,预计未来水稻单产还将继续提高。
化肥、农药、良种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地提高。...
为什么从50年代到1976年水稻产量突然有了百分之20的增幅?
三系杂交水稻的配套使我国杂交水稻单产进一步提升20%左右;最近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闵宗殿先生发表论文《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
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
因为开始使用化肥。水稻才开始突然增产。
从图中可以看出,魏晋之前,水稻亩产基本在50公斤以下,宋朝至建国初期,水稻亩产徘徊在100~200公斤之间,直到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研究成功杂交水稻...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
米质改善逐渐成为育种中的重要方向之一。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水稻育种水平及稻种品质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扩大种质资源,提高新品种综合抗性,如抗稻瘟病、抗倒伏等;着力解决杂交水稻米质差的问题。我们判断,未来第四代水稻品种革命可能在以下两方面获得突破:1、培育以华占及其衍生系为父本的杂交稻品种;2、培育籼粳杂交稻
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水稻育种经历三次革命,分别是水稻矮化育种、三系法杂交稻育种以及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其中两系法杂交稻育种正好与超级...
从考古和文献的记载来看,水稻起源于中国,而后传向世界各地。近代以来,我国水稻育种技术不断突破,亩产由不足100公斤提升至800公斤,单产、总产均居世界第一。其中,矮化育种的实现使我国水稻单产提高20%左右,三系杂交水稻的配套使我国杂交水稻单产进一步提升20%左右;
在5月22日这一天,袁隆平院士溘然离世,令无数国人痛心疾首,痛哭不已。今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杂交水稻的发展始末,一起缅怀老一辈的丰功伟绩。袁隆平吃饭是头等大事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4亿,发展到现如今人口总数超过14亿,人口大幅增长168%左右
1995年水稻亩产400kg,到2000年水稻亩产700kg,2004年水稻亩产800kg,2011年水稻亩产900kg,到2014年水稻亩产1000kg。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就已种植水稻,那水稻亩产变化历史是怎样的?1995年水稻亩产...
年份 | 水稻亩产 | 备注 |
---|---|---|
1950年 | 不足100公斤 | 初期水稻种植技术较低 |
1960年 | 200公斤 | 矮化育种开始推广 |
1980年 | 400公斤 | 杂交水稻技术取得突破 |
2000年 | 700公斤 |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
2014年 | 1000公斤 | 水稻育种技术持续创新 |
水稻亩产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经历了从低到高的显著变化。已经讲清楚了,现在聊聊水稻亩产提升:从历史到未来,解决方案引领农业革新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