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春末夏初,雏鸡生长关键期

合理的密度可使雏鸡均匀摄食,保持鸡群整齐发育。饲养密度应根据雏鸡日龄、大小、品种、饲养方式、季节和鸡舍结构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春末夏初,雏鸡生长关键期
饲养密度与开食
周龄 平养密度 网上育雏密度
0~4周龄 20~25 24~28
5~7周龄 10~20 15~20

雏鸡开食可直接用全价料,少给勤添,任鸡自由采食。雏鸡消化机能尚未发育完全,要喂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全价配合饲料,同时配喂适量青绿多汁饲料。

保温与湿度

雏鸡绒毛保温差,抗寒力低,湿度过高过低均影响生长发育。舍内养鸡密度过大不利于雏鸡的生长发育,密度过小占用面积多,同时也不利于保温。

春末夏初气温上升但易遇阴雨潮湿天气,昼夜温差较大对产蛋鸡影响十分明显,保持适宜的温度是育雏成败的关键,应控制好鸡舍温度,使鸡舍昼夜温差不要超过5℃。

消毒与通风

应在鸡舍内建屋中屋育雏室,并根据雏鸡的日龄随时适当扩大雏舍面积以提高含氧量。将鸡舍彻底清扫冲洗干净后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进行熏蒸消毒,关严门窗12~24小时后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并将所有用具用0.2%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

免疫与预防

可根据当地实际选择合理的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坚持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预防药物,可长时间添加“益酶丽维”,调整鸡肠道菌群平衡,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病率。

雏鸡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环境温度对雏鸡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有直接的影响。适时开食有助于雏鸡体内卵黄充分吸收和胎粪的排出,对雏鸡早期生长有利。

进雏前育雏舍要先预温,达到育雏温度要求。1周龄内雏鸡需要鸡舍温度为30℃~32℃,以后每周递减2℃~3℃,直到舍温为21℃为止,且该温度要保持到育雏结束。

开食料可煮至八成熟后再喂,这样有利于雏鸡消化。每日喂5~7次,开食料喂2~3天后,逐步改用雏鸡混合料进行正常饲喂,每日喂4~5次,要少喂勤添。

5日龄前的雏鸡可将饲料撒布在背景深色的厚纸或塑料布上,也可放在浅盘中,并增加照明以诱导雏鸡自由啄食。5日龄后可改用料槽饲喂,并因为鸡的生长保持槽边高度与鸡背平齐,使每只鸡有2~4厘米长槽位。

若塑料薄膜搭成的育雏室顶部和四周水珠较多,则可判断室内湿度较大。若人进入育雏室后嗅不到臭味,不感到郁闷和压抑,则空气较为清新。反之为空气污浊,氧气不足。

当湿度过大或空气过于污浊时,应在育雏室顶部和接近地面部分拨开通风口以达到换气目的。通风时间最好选择在晴天中午前后,通风之前先提高育雏室温度1℃~2℃,通风换气应缓慢进行,开启门窗时应从小到大最后呈半开状态,切不可突然将门窗大开,让冷风直接吹到舍内使舍温突然下降。

鸡只较多,空气污浊,湿度大,气温高的通风口可开大一些,时间长一些;反之则应小一些,时间短一些。应注意不让雏鸡受凉发病,可采取一天多次换气避免一次彻底换气。

雏鸡应尽早饮水和开食,且做到料、水不断自由采食。雏鸡可先在舍内饲养,在雏鸡入舍后1~2小时即可给以饮水,饮用水要预先加温,水温一般要接近舍温。

在初次饮水中掺与5%葡萄糖,连用2天;第3天在饮水中掺与0.02%~0.03%高锰酸钾,以增强雏鸡体质缓解应激反应便于胎粪的排出。

经过长途运输的雏鸡,可在饮水中加入5%左右葡萄糖,以帮助消除疲劳,尽快恢复体力。

在通常情况下,10日龄前因育雏室温度较高,空气里相对湿度往往太低,应补充水分使室内相对湿度达到60%~65%。

10日龄以后,因为日龄增长体重增加,雏鸡的采食量、饮水量、呼吸量及排粪量等都逐日增加,加上育雏室温度逐周下降,很容易造成室内潮湿。

应勤换垫料添加饮水时防止水溢于地面或垫料上,并将育雏室相对湿度控制在55%~60%,即10天前为60%~65%,10天后为55%~60%。

在春末夏初,雏鸡生长关键期,如何科学养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春末夏初雏鸡关键期,科学养育攻略!。

春末夏初,雏鸡生长关键期
科学喂养,营养均衡 保温防潮,确保舒适环境 适时开食,助力成长 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鸡舍内通风量少,水份蒸发量减少,造成鸡舍内过度潮湿,给细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因此,养殖场要强化管理,保持鸡舍干燥、清洁、卫生,定期对鸡舍彻底消毒。过氧乙酸是一种性质不稳定但可以释放出氧气和乙酸的广谱高效化学消毒药物,适时在鸡舍内喷洒过氧乙酸,可以增加氧气,给鸡舍消毒,中和部分有害的碱性气体。可过喷洒氧乙酸等增氧药物,以防细菌病、寄生虫病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饮水管理,预防脱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41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