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苗养殖技术,关注鲫鱼苗种培育及成活率提升
鲫鱼,作为我国传统的淡水鱼类,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而鲫鱼苗的养殖技术,则是整个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将围绕鲫鱼苗种培育及成活率提升,为您详细解析这一关键环节。
及时加水施肥:鲫鱼苗下塘后要及时加水施肥,施肥量和间隔时间必须视水色、鱼苗浮头情况和天气等灵活掌握,水色达到褐绿色或油绿色为好。
保持水质透明度:水的透明度维持在20厘米左右,同时应配备增氧机以防止浮头。
适时加注新水:正常情况下,鱼苗下塘7天应加注新水20~30厘米,之后仍要适时适量加注新水,整个培苗过程中要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鲫鱼苗养殖的饵料投放也是影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以下为具体操作步骤:
鱼种规格 | 放养密度 | 饵料投放 |
---|---|---|
3~4厘米 | 每亩1.5~2厘米苗种10~15万尾 | 花生麸、豆粕、米糠、麦麸等 |
4~6厘米 | 每亩3~5万尾 | 轮虫、小型浮游动物等 |
6厘米以上 | 每亩1~1.5万尾 | 鳗料等高等蛋白饲料 |
鲫鱼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鱼苗放养:在放苗前一天,在池塘中插入小网箱,放入少量鱼苗,观察一天若无异常反应,则可放苗入塘。放养密度以出塘规格和池塘等条件而定。
轮虫繁殖:鲫鱼苗下塘时,主要摄食轮虫,因此,塘中轮虫多少,直接关系到鱼苗下塘后的成活率和以后的出塘率,因此必须在轮虫数量最多时下塘。
饵料选择:大塘培育鲫鱼种苗的饲料来源较广,花生麸、豆粕、米糠、麦麸等均可投喂。每天投喂2~3次,投喂量视天气、水质和鱼苗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四、湘云鲫养殖技术湘云鲫是一种通过人工杂交生产出来的三倍体鲫鱼,具有肉质鲜美、生长快、抗病力强等特点。
父本:四倍体鱼
母本:二倍体鱼
养殖周期:7个月尾重可达0.5千克以上,最大个体可达1.5千克
适应环境:耐低温、低氧、抗病力强
食性:杂食性,饲料来源广
五、实践案例与数据某养殖户采用湘云鲫养殖技术,经过2年的养殖,成鱼养殖周期缩短一半,年底可出成鱼,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实践证明,饱食后下塘水的鲫鱼苗,其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
鲫鱼苗养殖技术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水质管理、饵料投放、鱼苗放养等多个方面。只有掌握了这些关键技术,才能提高鲫鱼苗的成活率,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水质调控:保持“肥、活、嫩、爽”鲫鱼苗下塘后,水质调控至关重要。要控制好施肥量和间隔时间,这需要根据水色、鱼苗浮头情况和天气等因素灵活调整。理想的水色是褐绿色或油绿色,透明度维持在20厘米左右。同时,要配备增氧机,以防鱼苗因缺氧而浮头。在正常情况下,鱼苗下塘7天后,应加注新水20~30厘米,之后仍需适时适量加注新水,确保整个培苗过程中水质保持“肥、活、嫩、爽”。
鲫鱼苗的饵料选择同样关键。大塘培育鲫鱼种苗的饲料来源较广,如花生麸、豆粕、米糠、麦麸等均可投喂。每天投喂2~3次,投喂量需根据天气、水质和鱼苗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早期培育时,投喂少量的鳗料等高等蛋白饲料效果更佳。此外,要关注轮虫数量的变化,因为鱼苗下塘时主要摄食轮虫,轮虫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鱼苗的成活率和出塘率。
鱼苗放养:密度适中,健康生长鲫鱼苗放养时,放养密度需根据出塘规格和池塘条件等因素确定。若拟培育3~4厘米的鱼种,每亩可放1.5~2厘米的苗种10~15万尾;若培育4~6厘米的鱼种,则每亩放3~5万尾;若培育6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则每亩放1~1.5万尾。放养前,可在池塘中插入小网箱,放入少量鱼苗观察一天,若无异常反应,则可放苗入塘。
湘云鲫是一种三倍体鲫鱼,肉质鲜美,池塘养殖7个月尾重可达0.5千克以上,最大个体可达1.5千克。湘云鲫耐低温、低氧,抗病力强,生长快,食性杂,饲料来源广,生长优于双亲,起捕率高,不易脱鳞。以湘云鲫为基础,可以培育出健壮的苗种,让白甲乌鳢提前赶上生长旺季,缩短成鱼养殖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