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虹鳟鱼养殖,带动地方经济
因为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的开发,青海省内形成了10座大中型梯级水库,为发展冷水鱼网箱养殖提供了57.4万亩的广阔水域。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以及适宜物种生活的生态环境,虹鳟鱼的养殖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动力。因地制宜,加之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较为可观的效益,虹鳟鱼一般生长在冷泉资源丰富的地区,目前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可见其身影。
水库网箱养殖目前,青海累计建成网箱达109155平方米,产值达1亿3000多万;2012年虹鳟鱼产量达2580吨,占全国产量的13%。近年来,因为苏只、公伯峡等水电站相继在黄河上游建成,利用库区自然条件发展鲑鳟鱼养殖业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新渠道。
年份 | 青海虹鳟鱼养殖面积 | 产值 | 产量 |
---|---|---|---|
至今 | 109155 | 1亿3000多万 | 2580 |
青海省大通县城关镇李家磨村村民张世安养殖的1000尾虹鳟鱼于近日卖出去了,这种原产于北美洲的冷水鱼在大通县养殖成功,开始产生经济效益。北京市远近郊地区已经形成了养鳟与鳟鱼游钓协调发展的养鳟业,为农民开出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为社会生活提供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新型休闲娱乐形式。
开始投喂时需注意使饵料遍撒水面,待喂养两周后,则可以把饲料撒到鱼较多的地方...
“思路对了,高原荒滩上也能生金”,从地道的农民迅速转变为养鱼专业户,潘如成对此津津乐道:“除了规范养殖技术,渔业部门还定期组织培训,从最基础的孵化、繁育、鱼病防治,到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统统包括”。
青海日报融媒体9月13日讯9月9日,记者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近日,经农业农村部专家评审、综合评议,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全国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产三文鱼龙头企业,其养殖的龙羊峡三文鱼被评为青藏高原地标特产和著名品牌,是唯一获准出口...
潘如成算了一笔账:过去自家种春小麦、油菜,完全靠天吃饭,每年每亩地收成不过五六百元。如今自己入股当“老板”,合作社一年分红就有5万元。
鲑鳟鱼类,如三文鱼、虹鳟鱼、大马哈鱼,只能在低温水域中繁殖、生长,因此被称为冷水鱼,由于养殖条件限制,国内冷水鱼产业发展范围并不广。
青海省已经开发的网箱养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如果对其进行全面开发利用,相当于为高原百姓增加了350万亩耕地的产值。”王海说。
虹鳟鱼养殖一年就能上市,青海省农牧厅渔业局局长王海说:在黄河源头发展冷水渔业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近年来,因为苏只、公伯峡……
天一露明儿,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水车村的养殖户潘如成就乘着小船,给网箱的鱼儿喂食了。荡漾的水波中,虹鳟鱼上下翻腾,争抢食物,个大的身长近50公分。
2008年,水车村13户村民每户出资5万元,政府补助6万元,共计71万元,于当年年底成立了水车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鱼苗是从美国引进的,成活率在96%以上,而且肉质鲜美、高蛋白、低脂肪,在内地市场供不应求”潘如成说。
每斤批发价在13元左右,我们的合作社一次就能挣回30万元,没想到效益这么好。”世代生活在青海高原的65岁老人潘如成说。
完成了青海虹鳟鱼养殖,带动地方经济,成为致富新途径。的讨论,现在进入青海虹鳟鱼养殖:高原致富新引擎。
生态养殖,高原新机遇 青海省内拥有10座大中型梯级水库,总面积达57.4万亩,为虹鳟鱼等冷水鱼类的养殖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我国丰富的物种资源和适宜的生态环境,使得虹鳟鱼养殖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这里,每一口冷泉都蕴藏着发展的希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