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常见病害: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中华鲟,作为我国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其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至关重要。
病害名称 | 病原体 | 病症描述 | 防治方法 |
---|---|---|---|
斜管虫病 | 斜管虫 | 病鱼烦躁不安,体表呈蓝灰色薄膜状,口腔及眼中黑色素增多。 | 用5%的食盐水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采取流水饲养。 |
细菌性肠炎 | 细菌 | 腹部、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 | 用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6天。 |
水霉病 | 水霉属和绵霉属 | 受精卵死亡率可达70% ~90%。 | 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或呋喃唑酮等药物进行消毒。 |
小瓜虫病 | 小瓜虫 | 斑点呈片状,病鱼体日见消瘦,游动能力减弱且浮躁不安。 | 用50克每立方米水体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 |
拟马颈鱼虱病 | 拟马颈鱼虱 | 病原体寄生于鱼体的鳍基部、肛门、鼻腔、咽部及食管等处。 | 人工拔除病原体,并在患处涂上抗菌素软膏。 |
气单胞菌病 | 气单胞菌 | 发病迅猛,传播速度快,死亡率也很高。 | 在5千克水中加入20-40国际单位的青霉素G氨盐进行药浴。 |
锥虫病 | 锥虫 | 病鱼行动迟钝,身体在水中弯曲呈“L”或“S”形。 | 及时治疗,发病后3-5天即会死亡。 |
以上表格详细介绍了中华鲟常见病害的病原体、病症描述和防治方法。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确保中华鲟的健康生长。
需要注意的是,在防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科学用药,合理施肥。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免疫力。
一、斜管虫病:病原体与防治策略斜管虫是影响中华鲟健康的一大病原体。当大量斜管虫寄生于鱼体、口腔、鳃部时,会导致病鱼出现烦躁不安的症状,体表呈现蓝灰色薄膜状,口腔及眼中黑色素增多。针对此病,我们采用了浓度为0.25%的晶体敌百虫浸泡鱼体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细菌性肠炎是中华鲟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腹部、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针对这种病症,我们采用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6天,即可治愈病鱼。
三、细菌感染:病因及预防措施细菌感染在史氏鲟的幼体阶段较为常见,主要由投喂变质的饵料引起。病征包括嘴肿、四周充血、排泄孔红肿、不能活动,有时伴有水霉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措施是将病鱼转入流水池中饲养,降低死亡率至4%以下。
水质过饱和会导致鱼体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严重时病鱼游动缓慢,无力,上浮水面,贴池边游动。外观无其他症状,如同失血而死。预防方法是改善水质条件,消除水中的过饱和气体,并辅以药饵治疗。
车轮虫病会导致鱼体衰弱、游动迟钝、不摄食、生长缓慢,严重时大量死亡。病原体寄生于鱼体和鳃耙上,引起鱼体组织坏死,阻碍呼吸。防治方法包括及时捞出病鱼,清除残饵,换注新水,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保证饲料的质量。
水霉病由水霉属和绵霉属等水生真菌寄生引起,常见种类如同丝水霉和鞭毛绵霉。病原体主要危害孵化中的受精卵,受精卵死亡率可达70% ~90%。防治方法包括在苗种培育期间,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或呋喃唑酮等药物进行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类药物预防。
拟马颈鱼虱病主要发生在中华鲟幼体阶段,病原体寄生于鱼体的鳍基部、肛门、鼻腔、咽部及食管等处。防治方法包括人工拔除病原体,并在患处涂上抗菌素软膏;或将病鱼放入5%的食盐水中浸泡1-2小时。
锥虫病会导致病鱼行动迟钝,身体在水中弯曲呈“L”或“S”形,常卧于水底,不能摄食,体色黑暗、无光泽。治疗措施包括在5千克水中加入20-40国际单位的青霉素G氨盐进行药浴,每天1次,每次2小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