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种植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中常见病害,严重影响黄瓜产量和品质

黄瓜霜霉病,这个让菜农头痛不已的病害,一直是黄瓜生产中的心头大患。它不仅影响黄瓜的产量,还严重损害了黄瓜的品质。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中常见病害,严重影响黄瓜产量和品质
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症状
发病阶段 症状表现
苗期 子叶上出现褪绿斑,逐渐变成黄色不规则形斑,潮湿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菌层。
成株期 叶片 出现浅绿色水浸渍斑,扩大后呈多角形,黄绿色变成淡褐色,后期病斑汇合成片,全叶干燥,叶缘向上收缩,潮湿时叶背病斑产生灰黑霉层。

病原菌在保护地内越冬,次春传播。

病原菌可由南方随季风传播。

夏天可以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

在北方,黄瓜霜霉病从温室传到大棚,再传到春季露地黄瓜上,再传到秋季露地黄瓜上,最后传回到温室黄瓜上。

选择地势高、排水好的地块栽培。

严格淘汰病苗。

加强生态防治,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空气湿度,提高地温。

进行膜下暗灌,晴天上午浇水,严禁雨天浇水。

加强温度管理,上午将棚内温度控制在28~32℃,最高35℃,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

科学施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高温闷棚,每7天进行1次,2~3次后,可基本控制病情发展。

选择抗病品种。

加强苗床管理,通风排湿,增加光照。

培育壮苗,严格控制播种密度。

定期检查,发现病株及时清除。

黄瓜霜霉病在苗期和成株期都会出现。苗期时,子叶上会先出现褪绿斑,随后变成黄色不规则形斑,潮湿环境下,子叶背面会产生灰黑色霉菌层。因为病情的发展,子叶会迅速变黄变干。成株期发病时,叶片 出现浅绿色水浸渍状,随后扩大,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颜色从黄绿色变为淡褐色,后期病斑汇合成片,全叶干燥,叶缘向上收缩,潮湿时叶背病斑会产生灰黑霉层,严重时全株叶枯死。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中常见病害,严重影响黄瓜产量和品质

黄瓜霜霉病的病原菌在保护地内越冬,次春传播。它可以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也可由南方随季风传播。在北方,黄瓜霜霉病从温室传到大棚,再传到春季露地黄瓜上,秋季露地黄瓜上,最后又传回到温室黄瓜上。病害发生的气温为16℃,适宜流行的气温为20-24℃。高于30℃或低于15℃,发病会受到抑制。孢子囊萌发需要水滴,当日平均气温在16℃时,病害开始发生。

为了有效防治黄瓜霜霉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选择抗病品种:不同品种的黄瓜对霜霉病的抗性差异较大,最好选择抗病品种种植,并且定植时严格淘汰病苗。

生态防治:改革耕作方法,改善生态环境,实施薄膜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空气湿度,提高地温。进行膜下暗灌,晴天上午浇水,严禁雨天浇水,防止湿度过大,叶片结露。浇水后及时排除湿气,防止夜间叶面结露。加强温度管理,上午将棚内温度控制在28-32℃,最高35℃,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每天不要过早放风。

科学施肥:施足基肥,生长期不要追氮肥,霜贝尔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70-100毫升加大蒜油15毫升加沃丰素25毫升加有机硅兑水30斤连喷2-3次,控制后改为预防。植物发病多与体内“碳氮比”失调有关,碳元素含量相对较低时容易发病。根据这个原理,在叶面上喷洒肥料,提高碳的比例,可以提高黄瓜的抗病能力。

高温闷棚:一般中午密闭大棚2小时,植物上部温度达到44-46℃,不得超过48℃,可杀死棚内霜霉菌,每7天进行1次,2-3次后,可基本控制病情发展。

案例分析:山东某黄瓜种植户的防治实践

山东某黄瓜种植户,面对黄瓜霜霉病的困扰,采取了上述防治措施。他选择了抗病品种,并在定植时严格淘汰病苗。他通过改善生态环境、科学施肥、高温闷棚等方法,成功控制了黄瓜霜霉病的发生。据该种植户反映,实施这些措施后,黄瓜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提升,病害发生率降低了80%以上。

未来展望

因为黄瓜霜霉病防治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黄瓜霜霉病将不再是困扰菜农的难题。通过科学的管理和防治,我们可以让黄瓜产量更高,品质更优,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美味的蔬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40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