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茶毛虫是一种危害茶叶的害虫,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一、茶毛虫的危害与分布

茶毛虫,又名茶黄毒蛾、摆头虫,属鳞翅目毒蛾科,是我国茶叶产区普遍存在的害虫。它主要侵害茶叶、油茶、柑橘等作物,幼龄幼虫会咬食老叶,导致叶片形成半透明膜,影响茶叶品质;成熟幼虫则会咬食嫩梢,造成叶片缺刻,严重时会导致茶园减产。

茶毛虫是一种危害茶叶的害虫,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成虫体长约6-13毫米,翅展约20-35毫米,黄褐色,雄蛾略小。 一年发生3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春季和秋季发生量较大。
幼虫体长约20毫米,黄褐色,各体节有8个黄色或黑色毛瘤,体表密生长短不齐的黄色毒毛。 幼虫3龄前群集性强,常数十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
蛹黄褐色,长约9毫米,外有土黄色丝质薄茧。 成虫有趋光性,常在傍晚活动。

茶毛虫的防治应以综合防治为主,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1. 物理防治

人工捕杀:在茶毛虫发生期,可组织人工捕杀幼虫,特别是3龄前的幼虫。

摘除越冬卵块: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摘除越冬卵块,并保护寄生蜂。

灯光诱杀:利用茶毛虫成虫的趋光性,在茶园中设置灯光诱捕器,诱杀成虫。

在茶毛虫发生期,可用90%晶体敌百虫或50%马拉松乳剂、25%亚胺硫磷乳剂、50%杀螟松1000-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2000-3000倍液,肥皂水150倍液喷杀。

利用天敌如寄生蜂等生物防治茶毛虫。例如,喷洒青虫菌粉500倍液,每克含150亿孢子。

对茶毛虫是一种危害茶叶的害虫,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有了认识后,再研究茶毛虫防治:案例解析与未来趋势。

茶毛虫是一种危害茶叶的害虫,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茶毛虫形态特征解析

茶毛虫成虫体长约6-13毫米,翅展约20-35毫米,雌蛾稍大,体翅黄褐色,雄蛾稍小,呈灰褐色。幼虫体长约20毫米,黄褐色,胸部三节稍小,各体节有8个黄色或黑色毛瘤,上生黄褐色毒毛,全体还密生长短不齐的黄色毒毛。

茶毛虫一年发生多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各代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4-5月、6-7月、8-10月,春、秋两季发生量较大。幼虫群集性强,常数十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上表皮呈半透明黄绿色薄膜状。

茶毛虫防治案例二:化学防治

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茶毛虫防治将朝着更加绿色、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未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模式将成为主流。同时,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将为茶毛虫防治提供新的手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40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