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胡萝卜基地红火,但背后存在土壤污染、农药残留等隐忧
泉州,这个以历史文化著称的城市,近年来在农业领域也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尤其是在胡萝卜种植方面,泉州胡萝卜基地的兴起,不仅为当地农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也让人们看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希望。
年份 | 种植面积 | 年产量 | 年产值 |
---|---|---|---|
2003年 | 7万 | 30万吨 | 8亿元 |
至今 | --- | 30万吨以上 | 8亿元以上 |
据业内人士透露,企业需要通过产品认证、土壤化验、包装内膜等几十道程序,才能获得出口备案资质。泉州目前仅有2家胡萝卜出口企业,当地出产的新鲜胡萝卜有90%以上供给厦门出口企业。
只是,在泉州胡萝卜产业红火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关注到背后存在的隐忧。近年来,土壤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逐渐凸显,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担忧。
据调查,晋江某合作社位于晋江市内坑镇,现有社员106个,种植面积4200亩,平均亩产七八吨。该合作社拥有12000平方米的冷冻库和2200平方米的加工厂房,可自主完成清洗、挑拣、装箱、冷藏等一条龙粗加工程序。
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泉州胡萝卜产业的监管力度。一方面,加强对土壤和农用水源重金属污染以及农药背景残留的监测调查,对已受污染或农药背景残留严重的农地,划定相应的农作物生产禁止区域;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示范,推广使用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
此外,政府部门还鼓励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以拓宽市场需求,降低对国内市场的依赖。
只是,在产业链延伸方面,泉州胡萝卜产业仍面临一定挑战。例如,由于原料供应季节性强,企业难以常年给加工厂供货;另外,由于缺乏精专的核心技术,企业无法提取胡萝卜营养素,导致利润微薄。
对于这些问题,政府部门、企业和农民都应共同努力,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拓宽市场需求,推动泉州胡萝卜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非法种植胡萝卜案例分析近年,部分乡村地区出现非法种植胡萝卜现象,损害了正规种植者的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本文以某非法种植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问题。
绿泉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许自本表示:“胡萝卜市场近年较为混乱,盲目扩种、低价采购导致恶性竞争。”
胡萝卜农药超标事件:食品安全背后的社会问题 合作社发展:从种植到加工一条龙2003年,泉州开始规模化种植胡萝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种植面积已达7万多亩,年产量30万吨以上,年产值超过8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胡萝卜种植基地。
产业链延伸与市场拓展泉州的沙质旱地适合胡萝卜生长,专业大户、合作社以一定的租金和年限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
许天增表示,从申请相关手续到产品认可,需经过几十道程序,投入大,新产品被市场接受需两三年。
荒地变种植基地 胡萝卜种植机械化程度高 胡萝卜出口品质优越晋江出口的胡萝卜中有2/3进入日本市场,成为国际性的地域品牌。晋江吸引浙江、山东等异地出口企业寻求合作商机。
泉州企业曾尝试深加工胡萝卜,但效果不佳。吉隆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曾投资400多万元购置设备,最后亏损两百多万元。
泉州地区种植的“坂田七寸”胡萝卜品质优越,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只是,原料供应、利润问题以及市场竞争等因素给泉州胡萝卜产业带来挑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