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乌贼养殖技术取得突破,乌贼生长速度显著提升
在浙江舟山这片海域,一项重大的农业技术突破正在悄然发生。乌贼养殖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乌贼的生长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当地渔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项目 | 成果 | 时间 |
---|---|---|
省级水产种苗项目“虎斑乌贼的生殖调控和苗种繁育技术开发” | 成功孵化出可人工养殖的拟目乌贼、虎斑乌贼幼体 | 两年攻关 |
省公益技术研究农业项目“拟目乌贼的生殖调控和苗种繁育技术研究” | 孵化率达到90%以上,苗种成活率在60%以上 | 日前通过验收 |
金乌贼人工规模养殖 | 成功攻克人工繁育瓶颈,验收现场收获金乌贼1万余只 | 2015年 |
目前,这项技术不仅限于研究基地,还在福建宁德等地推广养殖。两种乌贼的生长速度极快,4至5个月即可长到500克以上,在温度高的海域,生长速度更快,大大缩短了上市时间。
2005年左右,曼氏无针乌贼人工繁育技术取得了全面突破,相关科研单位开展了养殖推广试验,并在浙江舟山海域开始增殖放流试验。只是,由于曼氏无针乌贼养殖成本较高、高温期死亡率高等原因,养殖规模一直受限。
为了拯救绝迹的曼氏无针乌贼,21世纪初,浙江海洋大学吴常文团队率先通过潜水员在舟山东极海域寻获一小串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开始了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繁育之路。
经过两年攻关,该团队利用野生乌贼亲体成功孵化出了可人工养殖的拟目乌贼、虎斑乌贼幼体,孵化率达到90%以上,苗种成活率在60%以上,两个种类均具有生长快、残食低、成活率高、养殖周期短、适合规模化养殖等特点。
研究期间项目组累计培育虎斑乌贼、拟目乌贼受精卵6.4万余粒,共培育胴长1厘米的虎斑乌贼、拟目乌贼幼体5.7万余尾,胴长3厘米以上的虎斑乌贼、拟目乌贼苗种共3.3万余尾。
乌贼市场价格不菲,其肉厚而鲜美,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较高。只是,近年来过度捕捞导致自然资源明显衰减,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为乌贼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解决了金乌贼全人工养殖过程中人工育苗的亲本问题和苗种培育时间控制问题,使金乌贼养殖产业化成为可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自2011年以来,不断攻克技术难关,现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曼氏无针乌贼苗种生产基地,已累计在浙江海域增殖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1亿余粒。
据有关调查与评估结果显示,2013年浙江省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从濒临绝迹回升到1500吨,2016年达到了3000吨的水平,产量呈现逐年增加的势头,恢复成效显著。
技术革新,乌贼养殖迈入新纪元在舟山某养殖基地,我们见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速长案例。这里的乌贼经过精心养殖,仅4至5个月的时间,体重就能达到500克以上,在高温海域甚至可以更快地生长。这个案例的成功,不仅证明了舟山乌贼养殖技术的革新成果,更让养殖户看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为了推动舟山乌贼养殖的进一步发展,当地政府和科研机构加大了科技投入。比如,省级水产种苗项目“虎斑乌贼的生殖调控和苗种繁育技术开发”和省公益技术研究农业项目“拟目乌贼的生殖调控和苗种繁育技术研究”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因为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的需求扩大,舟山乌贼养殖产业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舟山乌贼养殖将成为我国海洋养殖的一张亮丽名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