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青鱼出血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鱼类疾病

青鱼,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其健康生长对水产养殖业至关重要。只是,青鱼出血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病毒性鱼类疾病,对青鱼的生长和养殖效益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将详细介绍青鱼出血病的防治策略与预防措施。

青鱼出血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鱼类疾病
一、预防

预防是控制青鱼出血病的关键。

序号 措施 说明
2. 改善环境 彻底清淤消毒,采用曝晒、翻耕和泼洒生石灰、漂白粉等方法。
3. 药物预防 用TCCA颗粒剂或散剂及其它杀菌消毒药物,重手法连续使用3~4次,结合病毒灵等药物拌饵投喂,疗程6~8天。
4. 免疫预防 对亲鱼或鱼种在入池前进行免疫疫苗注射或浸泡,提高鱼种免疫能力。
二、治疗
序号 措施 说明
1. 种源 培育健康的老口鱼种,提高鱼种抗病能力。
2. 水源 要求清新、无污染,设置进水预处理设施。
3. 饵源 除不投变质饵料外,还应采取饵料消毒措施。

青鱼出血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鱼类疾病,主要危害青鱼。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彻底清淤消毒、使用药物预防、免疫预防等,可以有效控制青鱼出血病的发生。同时,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种源、水源、饵源等因素,以保证治疗效果。

2.优化养殖环境

青鱼出血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鱼类疾病

4.强化免疫措施

①全面清淤消毒:为彻底阻断感染源,必须对池塘进行彻底清淤,并实施严格的消毒流程。这包括曝晒、翻耕以及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手段。

⑤严格水质监控:定期检测水中硫化氢、亚硝酸根离子、有毒氨、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理化因子的含量,确保不超标。同时,严格防止工矿企业污水排入池塘。

采用TCCA颗粒剂或散剂及其它杀菌消毒药物,实施重手法,连续使用3~4次。同时,结合病毒灵等药物拌饵投喂,疗程6~8天,通常能有效控制病情。

③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高密度养殖会导致养殖对象出现应激反应,降低免疫力,并增加相互感染的机会。建议混养密度控制在50~150尾/亩较为适宜。

④加强操作管理:养殖期间,除了强化消毒措施外,还要明确禁止滥用抗生素,以维护水中微生物种群的生态平衡,提升青鱼的抗病能力。

出血病是青鱼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且危害极大的病毒性疾病,主要侵袭1足龄青鱼。人工感染健康青鱼后,通常7-10天出现病程,分为潜伏期、前期和发展期。

青鱼出血病是病毒性疾病,每年6~9月因为水温的上升而暴发。这种病毒寄生在鱼体组织细胞中,具有极强的抗药性,药物难以治疗,死亡率极高,严重危害1年足龄青鱼的生长。

采用化学药物或中草药,采取外消内服的预防方法。一般每月水体消毒1~2次,内服药饵3~5天。但需注意药量和疗程,以免产生抗药病原,使治疗更加困难。此外,还可采用生态预防,如施用光合细菌、EM制剂等生物制剂。

②合理混养和轮养:可充分利用池塘饵料基础,改善水质环境,降低青鱼相对密度。不同品种轮养,也能减轻单一品种连续养殖造成的环境压力。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关于青鱼养殖出血病的预防与治疗。青鱼出血病由病毒引起,但该病毒是否与草鱼出血病的病毒一致尚未证实。

常见的有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草鱼、青鱼病毒性出血病和由弹状病毒引起的鲤鱼鲤春病毒性出血病。在高温期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等引起的一种爆发性疾病,症状相似,危害面更大。

天津市晨辉饲料有限公司对青鱼暴发性出血病进行病因调查及防治对策。出血病是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大的病毒性疾病,每年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水温一般在27℃以上最为流行,8月为流行高峰,到9月中旬以后,水温降至25℃以下,病情就随...

采用疫苗免疫预防青鱼出血病是一个发展方向。对亲鱼或鱼种在入池前进行免疫疫苗注射或浸泡,以便鱼种有较好的免疫能力。在高密度专养、或以青鱼为主的模式下尤其重要。

青鱼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鱼类,一般产生疾病的原因多半与养殖水质有关,保证水质的清洁就能避免鱼病产生。发病症状:由一种未定名的病毒所引起的,与草鱼出血病相似,体表充血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肠道、肌肉充血。

1.阻断病原

②水源:要求清新、无污染,设置进水预处理设施。再者,进排水系统分开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①种源:培育健康的老口鱼种,提高鱼种抗病能力。建立亲鱼及鱼种检疫机制。

②给青鱼...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生病出血情况主要有应激性出血、中毒性出血、细菌感染性出血、病毒性出血。有时会有两种、三种情况并发。一、应激性出血:当养殖鱼类受到惊吓、天气突变、大量换水等情况时,会出现全身性体...

③饵源:除不投变质饵料外,还应采取饵料消毒措施,以防病从口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9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