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养殖排污量巨大,一村年排污水量相当于四个西湖
2014年,钱江晚报报道了一篇题为《黑鱼养殖排污量惊人,一个黑鱼村一年排出四个黑西湖》的文章,引发社会对黑鱼养殖污染问题的广泛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由于养殖饲料的原因,本地黑鱼一个养殖周期内,总共需要换水10次,每亩排放废水达100.05万升;而杂交鳢养殖周期内只需换水2次,废水排放量为20.01万升,比传统黑鱼养殖减少了80%。
养殖品种 | 养殖周期换水次数 | 每亩排放废水量 |
---|---|---|
本地黑鱼 | 10次 | 100.05 |
杂交鳢 | 2次 | 20.01 |
黑鱼养殖带来的污水排放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推广杂交鳢养殖:杂交鳢养殖方法更环保,废水排放量仅为传统黑鱼养殖的20%。
提高养殖技术:通过优化养殖技术,减少换水量和废水排放量。
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在养殖区域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养殖户进行环保养殖。
案例分析余杭区农业部门表示,由于眼下本地黑鱼与杂交鳢收购价悬殊,单一的财政补贴已无法挽回养殖户一边倒的养殖倾向,下一步的整改方案还在讨论中。
例如,陈大伯的养殖场有50多亩,算大的,村里80%以上都是几亩塘的散户。他告诉记者,以前,黑鱼村的养殖废水是直排外河的,这两年,街道在村里建了污水处理池,像他这样的养殖户已纳入污水管网。
黑鱼养殖的污水排放问题不容忽视。通过推广环保养殖技术、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政策引导等措施,有望减轻黑鱼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黑鱼,学名乌鳢,是一种食肉鱼类,在江浙一带广受欢迎。只是,其养殖方式却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余杭区为例,黑鱼养殖面积超过4000亩,每年产量达数百万条。只是,黑鱼养殖需要大量的冰鲜小鱼作为饲料,这些饲料在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
面对传统黑鱼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杂交鳢养殖成为了新的希望。杂交鳢,是杭州市农科院水产所从广东的斑黑鱼和当地黑鱼杂交的后代中选育的品种。除了具有抗高温、抗病等优点外,其养殖方法更加环保,污水排放量仅为传统黑鱼养殖的20%。
只是,杂交鳢的推广却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杂交鳢的养殖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市场上对杂交鳢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小。这使得许多养殖户宁愿选择传统黑鱼养殖,也不愿转型养殖杂交鳢。
此外,政府还鼓励养殖户采用新型环保养殖技术,如循环水养殖、生物净化等,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污水排放。通过这些措施,黑鱼养殖产业的环保转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黑鱼养殖产业的环保转型,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养殖效益。未来,因为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相信越来越多的养殖户会加入到环保养殖的行列中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