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40吨毒豆芽事件,监管部门推诿扯皮
作者:花艺匠心•更新时间:8小时前•阅读2
在沈阳市,一场关于食品安全的大风暴正在上演。40吨毒豆芽的查获,不仅暴露了当地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更引发了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
沈阳市公安局副局长、市打假办领导小组副组长安锦荣表示,沈阳警方共查获40吨“毒豆芽”,并对12名非法加工点人员进行了刑事拘留。只是,这一事件背后的原因却并不简单。
据《法制日报》记者调查,毒豆芽在沈阳并非新鲜事,已有数年历史。只是,由于监管部门职能不明确,导致毒豆芽在市场上横行数年。工商、质监、农委等部门均称“不归我管”,引发了严重的推诿扯皮。
监管部门 | 表态 |
---|---|
工商部门 | 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同时无照经营的行为不能一概以“无照经营”处罚 |
质监部门 | 豆芽菜应认定为初级农产品,归农业主管部门监管 |
农委部门 | 豆芽菜不是初级农产品,是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品,不应由农业行政部门负责监管 |
沈阳市打假办常务副主任郝立志表示,应从国家层面来划清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以防止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
原因分析:监管职能不明确,利益驱动沈阳毒豆芽事件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两大问题:一是监管职能不明确,导致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二是利益驱动,一些商家为追求利润,不惜铤而走险,生产有毒食品。
办案民警透露,一斤黄豆的批发价是2.4元,而按照毒豆芽的生产方式,一斤黄豆至少可生产10斤黄豆芽。每斤盈利3角钱,按每天销售2000斤计算,一天的净利润约600元,半年就可盈利约12万元。高额利润是造假者热衷生产毒豆芽的原因之一。
解决方案: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针对沈阳毒豆芽事件,有关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
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避免推诿扯皮。
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引导消费者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
监管盲区:豆芽市场的混乱局面 在沈阳市,豆芽市场长期处于监管盲区,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清,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据《法制日报》报道,沈阳市公安局副局长、市打假办领导小组副组长安锦荣出面协调,要求工商、质监部门尽快明确责任,并提出工作意见。只是,在现实中,监管职能的模糊导致了严重的推诿扯皮。 惊人查获:40吨“毒豆芽”牵动人心 沈阳警方在3天内查获40吨“毒豆芽”,涉及非法加工点人员12名。这些豆芽含有有害添加剂,如亚硝酸钠、尿素、恩诺沙星等,严重威胁公众健康。此次查获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暴露出豆芽市场的严峻现实。 黑加工点老板的嚣张:违法成本低 在此次事件中,黑加工点老板甚至面对执法人员和记者时直言“大家都这么干,凭什么抓我”。这种嚣张态度反映了部分违法者对于违法成本低廉的依赖。据了解,这些黑加工点已存在多年,即使曾经被曝光,也未受到有效打击。 案件背后的推诿与扯皮:监管困境 工商、质监、农委等部门均称“不归我管”,引发了对监管困境的深入思考。实际上,豆芽监管涉及到工商、质监、农委、公安等多个部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好事“人人都管”、坏事“人人不管”的局面。这种混乱状况,亟待从国家层面明确各部门职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沈阳市打假办提出要从国家层面划清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以防止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沈阳市还在积极调研,准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以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