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鹅早期痛风病是因饲料中嘌呤过多导致代谢紊乱的疾病
作者:郭辰 来源:兽医导刊2019年第3期
痛风是肾功能衰弱以致尿酸、含氮废物在血液和体液中累积到一定程度表现的一种疾病。禽痛风是由于禽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障碍导致血液中尿酸含量显著升高,进而以尿酸盐形式沉积于关节、内脏等部位,引发疾病。
病因分析高蛋白饲料是指粗蛋白含量过多,如超过28%即可诱发本病。日粮中动物内脏、鱼粉、肉骨粉等含核蛋白和嘌呤碱较高,饲喂过多后能导致血液中尿酸浓度升高,经肾脏排出时,造成尿酸盐沉积。
症状描述发病阶段 | 症状 |
---|---|
发病初期 | 雏鹅行动迟缓,缩颈。大群粪便发白,外裹白色尿酸盐,采食相对正常。 |
发病中期 | 受惊吓应激时奔跑单侧瘸行,腿肘部红肿,粪便发白且稀薄,大群采食量下降,食欲不高。 |
发病后期 | 站立不稳,喜卧,受惊吓时也不能行走,双侧腿肘红肿明显,喙发红,体温升高,脱水。腿肘部手感发烫,触碰时雏鹅疼痛感强烈。食欲废绝,死亡前水样稀便。 |
做好育雏准备工作,合理温度、湿度、密度和通风,建议小群体育雏,饮水器要充足,水源要清洁。
饲料中添加艾森霉克500克/吨,以降低饲料霉菌毒素含量。
开口药物使用信得杨乳1000只鹅/瓶/天,连用4天。
用药间隙使用纳维1500只鹅/瓶/天,连用4天。
普力健2000只鹅/升/天,饮水拌料均可,用5天停2天,育雏期连用15天。
结论雏鹅早期痛风病是因饲料中嘌呤过多导致代谢紊乱的疾病。预防的关键在于合理搭配饲料,降低嘌呤含量,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案例分析:饲料嘌呤超标引发的雏鹅痛风问题在养殖户郭辰的养鹅场,近期出现了一批雏鹅痛风病例。这些雏鹅在喂食高蛋白饲料后,出现了典型的痛风症状。让我们深入剖析这一案例,探讨如何有效防治雏鹅痛风。
痛风发病初期,雏鹅行动迟缓,缩颈,粪便发白,外裹白色尿酸盐。发病中期,雏鹅受惊吓时会出现单侧瘸行,腿肘部红肿,粪便发白且稀薄,采食量下降。发病后期,雏鹅站立不稳,喜卧,体温升高,脱水,食欲废绝,死亡前出现水样稀便。针对这一病症,郭辰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
使用纳米级氟苯尼考进行治疗,连用4天。
调整饲料配方,降低嘌呤含量。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雏鹅有充足的水源和适宜的生活环境。
定期使用艾森霉克和纳维进行预防。
为预防雏鹅痛风,郭辰在养殖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关键措施:
种鹅开产前使用含变异株细小病毒的抗体进行免疫,阻断垂直传播。
做好育雏准备工作,合理控制温度、湿度、密度和通风。
确保饮水器充足,水源清洁,避免昼夜温差过大。
饲料中添加艾森霉克,降低饲料霉菌毒素含量。
在雏鹅全价饲料中加入15%~20%的玉米面,降低饲料嘌呤含量。
因为我国养鹅业的快速发展,雏鹅痛风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针对这一问题,未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和实践:
深入研究饲料嘌呤代谢机制,开发低嘌呤饲料配方。
优化饲养管理,提高雏鹅的抗病能力。
加强痛风病诊疗技术研究,提高治疗效果。
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养殖户对痛风病的认识。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饲料嘌呤超标是导致雏鹅痛风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养殖户应采取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预防痛风的发生。同时,加强痛风病诊疗技术研究,提高治疗效果,为我国养鹅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