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河蟹病害频发,影响养殖效益
淤泥的主要成分是大量残饵、有机物、死亡的动物尸体和生物排泄物。过多的淤泥在夏季容易导致水质恶化,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机酸、硫化氢、氨等,抑制和危害河蟹的生长和生存,特别是病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存在于淤泥中,一旦条件适宜,各种病原体即泛滥成灾。因此,利用冬季蟹池空闲时机,抽干池水,用机械或人工,将池底淤泥全部清除。
蟹苗下池前,用合适的药物消毒。常用每升15~20毫克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分钟,或用每升10毫克浓度的漂白粉溶液浸泡10~15分钟。
盐城市盐都区是江苏省重点商产地之一,全区河蟹养殖面积12吨左右,产值超10亿元区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病防原则,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做到“防患于未然”,使河蟹发病率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现将其养蟹病害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注重生态环境营造 是严格养殖场地选址.
冬季河蟹病害防治策略防治措施 | 具体操作 | 预期效果 |
---|---|---|
清除池底淤泥 | 抽干池水,机械或人工清除淤泥 | 改善水质,减少病原体滋生 |
药物消毒 | 使用高锰酸钾或漂白粉溶液浸泡蟹苗 | 消灭病原体,降低发病风险 |
生态养殖 | 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 提高河蟹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 |
蟹苗放养前20天,用生石灰、漂白粉等严格消毒,生石灰消毒每亩用75~100公斤,将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漂白粉消毒每亩用15~20公斤。
蟹在天然环境中抗病能力较强,而在人工集约化养殖的情况下则容易发生病害,因其生活在水中,发病不易觉察,一经发现往往到了较严重的程度,此时河蟹食欲减退或不摄食,给药困难,体外用药也只能杀灭体外病原体,因此,养蟹必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病害多发原因1.捕捞压力河蟹和青虾的生长速度较慢,捕捞压力大会导致养殖数量不足,生长不良,从而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在冬季应注意保温,防止有害气体危害,保持鱼虾生机活力.同时,加强养殖环节的管理和掌握养殖技术,通过选种优良品种、优质饵料等方式提高养殖效益.
在养殖螃蟹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养殖者都会遇到各种病害困扰,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学会预防,尤其是在冬季的时候需要做好以下...
除了考虑水流充足、水的理化因子符合蟹的生长,不受污染和不受病原体外,还要注意进排水用同一水渠而导致的相互传染和重复感染,所以要求每个养蟹池都能单独地将池水排出去。
因为河蟹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河蟹的病害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不但导致河蟹商品率下降,而且能造成大面积死亡,给养蟹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白天一般隐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觅食,河蟹除低温蛰居暂不进食外,即使冬季洄游也照常摄食.1、受种质退化,育苗技术和生态环境等条件制约,河蟹品质呈逐年下降态势,疾病多发,严重影响了河蟹产业的健康发展。
蟹池清理后,理顺水沟,用机械定期抽水,尽量使池底经过严寒冰冻和阳光照射一个月左右,以改善池底的土质状况,让一些病原体经冰冻和日光的照射被杀死,为日后蟹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六、移栽水生植物
二、冰冻照晒池底
养殖河蟹是非常暴利的,所以说有很多的养殖户都去养殖河蟹,成本小利润高。但有些养殖户在冬天养殖河蟹时遇到病害时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所以,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冬季河蟹病害防治技术吧!
水生植物可以为河蟹提供栖息、蜕壳环境,还可为其提供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饲料并降低水中的氨氮含量,增氧,改善水质。水产品种当中的沉水植物有苦草、小茨藻等,浮游植物有水花生、浮萍等,这些植物要在冬春季播种、移栽或移植,使得蟹池覆盖率在60%以上。
三、建好进排水系
秋冬季蟹种纤毛虫寄生及附着藻类发生偏重,越冬前应选择在晴天中午防治纤毛虫1~2次,避免引起河蟹死亡或影响上市。.除了以上几点,为了保证养殖效益,我们也要根据市场价格和河蟹越冬状况,适时捕捞上市。.为了保证河蟹成功越冬,一定要做好以上几点,提高河蟹越冬期间的成活率,因为河蟹的存活率直接影响大家明年的经济效益。
冬防河蟹病害来春生长加快近年来,河蟹病害日趋严重,给河蟹养殖业构成了较大威胁,控制蟹病,要从预防入手,从冬季抓起,具体做法是,1,清除池底淤泥,淤泥的主要成分是大量的残饵有机肥死亡的生物机体和生物排泄物,过多的淤泥在夏秋季节易引发水质恶化
例如,在江苏省某养殖场,通过严格的蟹苗消毒程序,有效降低了蟹苗的发病率,使得成活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为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生态养殖是解决河蟹病害问题的关键。通过引入水生植物、构建完善的进排水系统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水质,提高河蟹的抗病能力。
冬季河蟹病害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清淤、消毒、生态养殖、科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才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提高河蟹养殖效益。未来,因为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河蟹养殖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