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稞种植面积在生态引领下保持稳定
在青藏高原的广袤土地上,青稞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承载着西藏地区人民的生计与希望。近年来,在生态引领下,西藏青稞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只是,气候变化和资源约束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西藏地处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但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青稞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数据显示,西藏青稞种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0%左右,产量更是占据了粮食总产量的55%以上。
年份 | 青稞种植面积 | 青稞产量 |
---|---|---|
2019 | 1.88 | 0.68 |
2018 | 1.85 | 0.67 |
2017 | 1.82 | 0.66 |
只是,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约束给西藏青稞种植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方面,气候变化导致降水不稳定,影响青稞生长;另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问题也制约了青稞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面对挑战,西藏地区积极采取措施,以生态引领为核心,推动青稞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策略包括:
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确保青稞良种供应。
开展青稞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提高单产和品质。
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提升土壤肥力。
推广生态绿色栽培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在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农民积极参与下,西藏青稞种植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因为生态引领战略的深入推进,青稞种植将在保障西藏地区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青稞:西藏高原的粮食支柱在西藏的高原上,青稞不仅是当地居民的主食,更是维系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这里,我们深入剖析了青稞在西藏农业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在气候变化下稳定其产量。
西藏的青稞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长期保持在粮食作物的55%以上。尽管西藏的自然条件严苛,但青稞以其耐寒、耐旱的特性,在海拔3000至4100米的沿江河谷地带顽强生长。在70年代,冬小麦大面积推广后,青稞播种面积和总产仍保持在55%和50%左右,即使在种植面积最少的1980年,其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也分别占粮食作物的53.4%和47%。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青稞在西藏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耕地面积有限。因为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水资源紧张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科研人员在中科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对春青稞进行定点观测实验,研究青稞的需水状况,为水资源合理调配提供科学依据。
科技创新推动青稞产业升级农业部种植业司协同种子管理局,在稳定青稞种植面积的同时,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确保青稞良种供应。同时,开展青稞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组织专家攻克技术瓶颈,促进均衡增产。通过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实施耕地综合治理,提升土壤肥力,实现“藏粮于地”的目标。
多元发展,保障蔬菜供应西藏地处高原,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多种蔬菜发展。在夏季,西藏能生产优良品质的喜凉蔬菜,是建立反季节蔬菜基地的最佳区位。为此,西藏地区围绕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阿里等主要城镇,新建一批能排能灌、土壤肥沃、通行便利、抗灾能力较强的高产稳产蔬菜生产基地,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和蔬菜标准园建设,实现2020年蔬菜产量100万吨的目标。
绿色发展,构建生态农业西藏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安全协同推进。
种植业司将继续支持推广生态绿色栽培技术模式,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扎实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支持西藏地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推进农企合作,集成推广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实现节肥节药增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