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纹枯病是高粱上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作者:渔舟耕梦•更新时间:13小时前•阅读3
高粱纹枯病,这个名字对于高粱种植者来说并不陌生。这种病害在北方及台湾地区尤为普遍,严重威胁着高粱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将深入解析高粱纹枯病,为您提供防治策略,助您守护作物健康。
高粱纹枯病是高粱种植期经常发生的病害,发病后在近地面的茎秆上先产生水浸状病变,后叶鞘上产生紫红色与灰白色相间的病斑。炭疽病多从叶片顶端开始发生,严重的造成叶片局部或大部枯死。
高粱纹枯病分布广泛,可引起茎杆、叶鞘、叶片腐烂。再侵染是通过与邻株接触进行的,因此该病是短距离传染病害。
病原为两个菌丝融合群,据华北分离AG-1-IA菌丝融合群占77%,AG-5菌丝融合群占19.2%,AG-4占3.8%。有性态为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生长温限7—40℃,适温26—32℃。菌核在26—32℃和相对湿度95%以上时,经10—12天即可萌发产生菌丝。菌丝生长适宜pH5.4—7.3。相对湿度高于85%时,菌丝才能侵入寄主。
三、防治策略高粱纹枯病的防治,关键在于做好预防工作。
防治方法 | 具体措施 |
---|---|
农业防治 | 选择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 |
化学防治 | 从孕穗期开始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
生物防治 | 利用生物菌剂、微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方法。 |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高粱纹枯病的发病率,保障高粱的产量和品质。
病害的特点与传播途径针对高粱纹枯病的防治,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选用抗病品种是关键,例如本地种植的高粱品种对纹枯病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强。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减少菌源,降低病原菌的传播。另外,合理安排种植密度,避免植株过密,有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